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歌中的“比”是什么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许多,其中之一就是“比”。所谓比,就是类比和比喻,其本质是,通过两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不同事物的对比,来提升认识或表达情感。专注狮认为,比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比,一种是间接的比。

直接的比,是这两个事物同时出现,而且有类似于“如”的比喻词出现。《诗经》的《卫风·硕人》一诗中,描写齐女庄姜的美貌时,用的就是直接的比: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其中,柔荑(ti)是白茅草的嫩芽,用来比喻手的嫩白;凝脂是凝固的油脂,用来比喻皮肤有光泽;蝤(qiu)蛴(qi),是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用来比喻又白又长的脖子;瓠(hu)犀(xi),是瓠瓜的子,色白且排列整齐,用来比喻牙齿的整洁。

说到间接的比,就要说排在《唐诗三百首》首位的《感遇》了。该诗的作者是张九龄,试看诗歌和翻译: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花春天繁茂(葳wei蕤rui,枝叶茂盛,呈下垂状),桂树秋天洁白,它们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因为它们,春天和秋天成为了美丽的季节。兰花桂花开放的时候,香气随风而散,闻到花香的林中隐居者前来采摘。但兰花桂花并不希望被摘走,因为绽放是本心,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初看这首诗,感觉是歌咏花草的,但结合诗歌名称和作者的经历(张九龄是唐代宰相,素有贤名,后因谗言被贬)不难看出,其本质是感慨自己被贬的遭遇,表达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和独立意识。因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将自己比作兰桂,将林栖者、美人比作朝廷和君主。所以,这里的比,就是间接的比:没有比喻词,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在语句上相邻,且需要结合句意甚至创作背景才容易理解。

张九龄《感遇》之所以放在《唐诗三百首》之首,有三个原因:其一,他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其二,诗歌采取了源自《诗经》的古老修辞手法“比”,风格质朴,言之有物,一扫初唐诗坛雕饰繁复的贵族气;其三,在立意上强调“自尔为佳节”和“何求美人折”,突出了个人意识,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士人“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依附性,具有超越时代的认知。

以上,就是古代诗歌中的“比”了。后续专注狮还将探讨“赋”和“兴”这两种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关于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您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留言给我们,专注狮欢迎与您共同探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