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的学习
儿童要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生活在说这种语言的人群中,否则就无法学会。
2.父母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儿童该不该在身边?
尽管带着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会带来很多不便,父母还是要尽可能把他们带在身边,孩子可以观察父母在做什么,说什么,虽然他们不明白发生的事情,但他们的潜意识会吸收很多东西,从而促使他们的成长。
3.孩子与母亲
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母亲和孩子密切相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儿童时期,孩子都和母亲在一起,他们总在妈妈身边,一起出门,一起采购家庭用品,母亲与小贩讨价还价,孩子就在旁边听着,把整个过程看得一清二楚,这不仅加强了母子间的联系,也增强了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
4.孩子与社会
在传统关系中,孩子分享着母亲的生活,是她的听众,接受她的教育和指导。母亲对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也许她们过于健谈了,但这对儿童的发展很有好处。因为,儿童只听妈妈的爱语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听到大人所有的话,看到与谈话相关的一切行为,虽然不能理解,但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逐步领会。
5.儿童的异常情况
现代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儿童经常哭,性格暴躁,动辄发脾气,表明他们处于精神饥饿状态。
6.儿童的活动
儿童的活动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他在自我的指导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协调的活动。
儿童并不是没有目的地乱跑、蹦跳,玩东西,把屋子搞得乱七八糟。他是从其他人的活动中获得启发,进行建设性的活动。
他试图像成人一样去做事,模仿成人使用物体或工具,所以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儿童会试图去打扫,洗盘子,洗衣服,倒水,洗澡,梳头,穿衣等,我们把儿童这种天生的活动倾向称为“模仿”。
7.婴儿与道德
婴儿还没有好与坏的意识,也不受道德观念的影响。实际上,对于第一阶段的儿童,我们不能用好坏或者道德高尚与否来做评价,他们顶多是过于顽皮而已。
8.如何爱他
母亲不必什么都帮孩子做,有些帮助不仅不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只要孩子开始做某件事,就不要打断他们;过分的关爱,过于严厉,都不会给处于精神饥饿中的孩子带来帮助。
饥饿的人只需要食物,其他任何东西对他来说都没用。对于儿童的心理缺陷也是一样,成人对他们无论是严厉还是和蔼都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不是问题之所在。
9.孩子的意志
一个有性格的人才会成为坚定不移的人,成为忠实于自己的言行、信念和情感的人。正是这些人持之以恒地工作,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10.习惯
所有的行动都是冲动和抑制两种力量均衡作用的结果。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行为不断重复着,就会成为习惯。
只有通过自由交往,让孩子们进行相互适应的训练,他们才能建立起社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