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无意中,脑中突然蹦出一句文言文“知止而后有定”。想着这句话好熟悉,但又不知道出处,所以去查了一下原文。原文出自《大学》。
《大学》上写“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知止”的“止”是止于什么?又让我产生了疑惑。
按照通俗的解法,“知止”的“止”,是“止于至善”,承接上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来。
按照原文的意思是大学教育的道义,在于教会大家明白天命之得,去亲近民众,同时明白最高境界是臻于至善。那么既然知道最终目标是至善,后面才会有定心。
这里的“定”是指定力、恒心,不会被外界事物轻易动摇。
引申开去就是我们总是在追求心灵的宁静或者平静,但是在现代社会往往是求而不得,因此心生痛苦。
如何能做到“静”、“安”、“虑”、“得”,那就是先要做到“定”。而做到“定”的前提是知道最终目标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不能是笼统的,模糊的,或者低俗的。比如我要变得很能干,我要变得很有钱,我要变得很厉害。这些目标无法让你心灵变得安定。
《大学》里面教育我们应该把最终目标设为至高无上的善行、善德,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拼搏。
就像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圣人,他说“圣人必可学而至之”。
有几次听见人说,很佩服日本人的匠人精神,就像纪录片《寿司之神》里面展现的那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就是为了做好那一锅米饭,捏好那一个寿司,心无旁骛。最终取得了社会和大众的认可,自己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为什么我们国内现在这样的人很少,或者没有匠人精神了?
其实中国人在很早以前是不缺匠人精神的。看看我们古代哪些精美的艺术品,那些瓷器,那些图画,都是劳动人民,凝神聚思,把心用于一处的体现。
现在我们的诱惑多了,各种可能多了,听别人的八卦多了。最后导致这也想干、那也想做,因此心太活络了,就很难定下来。
总结来讲,我们应该给自己设立一个较高的、清晰的目标,然后让自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才会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