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通译】
孔子说:“有志于道的人,且耻辱于吃不好穿不好的,这样的人不足以交流的。”
【学究】
有没有斤斤计较的又远大志向的人呢?立志从道那必定胸怀宽广,好仁德,如果还在行为上锱铢必较,这完全是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行为。有志之人勤俭节约,但必定不会去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尤其对物质的追求必定会顺其自然。
孔子对于道德特别看重,无时无刻都在刻意强调,哪怕是其日常生活,也始终不忘。
【原文】(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通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偏向的厚薄与亲疏, 只是按照道义去做。”
【学究】
崇尚道义之人对于任何人和事必定不会厚此薄彼,也就是说一个人如何做到客观,如何做到中立和公正,是修行路上要突破的行为。人与人之间最复杂的关系就是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人与人最简单的关系就是客观接受中立面对。
【原文】(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通译】
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故土;君子怀念法制,小人怀念恩惠。
【学究】
君子注重道德而小人怀念故土,用这种方式比较,是否妥当,难道君子怀念道德就不怀念故土,怀念故土就是小人?有些无法理解。实际上说是说君子以德为上,小人以眼前利益为上。所以后一句就清晰明确君子注重法制,小人注重实惠。
比较有时候并不能说清楚逻辑和道理,比较的两面性必定是同一物质的两面性才能有所比较,否则这样的比较容易出现概念混淆。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通译】
孔子说:“为了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学究】
在社会交流中,如果只是一味为了利益而行动,那么多有结怨。这就是说,彼此合作首先要有共同目标,思想一致,价值一致,再明确利益分配关系,才可以使大家彼此得以平衡。如果社会交流中利益成为唯一考虑点的话,必定会招致怨怒。
这里可以强调德于利的关系,在仁德之下,利益自然均衡,才不会为了利益而起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