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对话》的启示

《与神对话》是美国作家尼尔的畅销书,全球销量1500万册。尼尔在经历工作失败和婚姻破裂之后,沦落到在垃圾堆里捡易拉罐度日的窘境。尼尔痛苦不堪,整日抱怨上帝不公。结果某一天上帝居然示现,用语言和尼尔进行了对话,而且对话持续了三年之久。尼尔问了无数的问题,上帝都给了他答案。尼尔把这些对话整理成册,于是就有了《与神对话》。很多人质疑尼尔是否真的与上帝进行了沟通,觉得这些内容可能是他的臆想。当然更多的人对此深信不疑。我属于后者,完全相信尼尔的经历是真实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书中内容都是大道,与佛经和道家经典的核心机理都是相通的,普通人根本写不出来。第二是我身边遇到过好几个曾与佛祖或者上帝有过对话的人,我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我知道这种事是真实存在的。《与神对话》的内容很广泛,我今天就来谈三点启示。

一:神就是我们自己的本体

神是不是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根本不需要讨论。所谓耶稣、阿拉还有佛祖或者神灵,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在的本体。个体和宇宙的关系就像浪花与大海,我们与神的关系也是如此。《与神对话》中有非常明确的沟通,上帝对尼尔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佛法也有“同圆种智”一说,万物兼具如来佛性,甚至花草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有神,因为万物都是神创造的。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世界没有神,因为神就是我们自己。于生活而言,我们此生经历的所有故事和喜怒哀乐本质都是自己设计的。于修行而言,你就是神,当下即彼岸。读了那么多的佛经和哲学经典,发现神想告诉我们的核心道理就是这句“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既然我们与神本就一体,那什么是开悟哪?其实开悟就是与本体合一的状态。而本体就在当下,因此全然的、无分别的安住在当下的状态,就是开悟。

二:神的启示无处不在

大多数人对于“我们与神本就一体”的说法很是困惑,因为日常生活中好像感受不到神的存在。其实神的显化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观察而已。当你遭遇挫折坐车回家的时候,车里正好在放一首励志的歌曲;当你最近总是想起某位老熟人,结果突然在街角跟他偶遇。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认为这些都是巧合,其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是巧合的,一切的发生都是蓄谋已久。我想起十年前曾经有一个金融业务的合作机会,那时候我去深圳谈合作,而且谈的非常顺利。后来离开深圳去机场的时候,在高速公路发生了一场车祸。虽然人没事,但还是蛮吓人的。很多年以后修行水平大幅提高,我才理解那场车祸就是神的启示,不让我做那个金融业务,可惜那时候并不懂。还好我当时参与的不深,几个主要负责人后来都锒铛入狱了。最近重温了拉马努金的传记。作为历史上比肩牛顿的科学家,剑桥大学最传奇的数学院士,拉马努金在印度与圣雄甘地和泰戈尔齐名。但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他甚至没上过大学,他得出的数学公式都是晚上睡觉祈祷的时候守护神写在他舌头上的。对于剑桥这样的世界传统名校来说,是不可能接受这种“神授”的说法的,于是要求拉马努金必须证明这些公式。拉马努金为此过着辛苦的生活,32岁就去世了。直到今天他的大多数公式还是没有被证明,但所有数学家都验证过这些公式是正确的。天才应该有天才的用法,剑桥大学应该让拉马努金专注于通过“神授”的方式获得公式,证明交给其他数学家进行。这样拉马努金多活几年,能为世界做出多少别人不可取代的贡献啊。其实各行各业最顶尖的那几个人,不管是商业还是科学或者艺术,都是上天赋能的。这种赋能是高维能量,三维世界很难理解。20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量子纠缠,说明科学界也接受这种观点。

我们人生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神都会给足充分的启示,只是可惜大多数人并不重视。拿婚姻来说,你会和谁共度一生其实会收到无数次信号。和对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莫名的喜悦,甚至阳光都变得灿烂起来。虽然你的理性会产生某种抗拒,但缘分总是让你们有相处的机会。面对婚姻这种大事,人们一般会用逻辑来分析,看对方的财富工作身高相貌等客观条件是不是适合。其实用头脑判断是三维世界的标准,很可能会选错。首先客观条件是变化的,今天条件好的以后可能会变差,今天差的以后可能会有重大成就。其次和什么人在一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心幸福,物质条件再丰富不开心又有什么意义?而只有和对的人在一起,才会真正的开心,因为这是上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是高维的能量,我们应该随顺才是。那如何区分哪些信号是神的启示哪?很简单,不要用脑而是用心,你内心的感觉才是王道。对于感情来说,这种感觉就是爱,爱是高维的能量。可惜当今的男女都更关心物质等外在条件,真是可悲啊。再说事业吧,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内心的感觉才是王道,因为这是神的启示。说具体点,就是你内心真正的热爱。热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是神的安排。当今中国是经济下行周期,很多人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拼尽全力。但很可能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因为一个人做着自己不热爱的事业是不可能做好的。况且不热爱的事业对自己是一种消耗,身体和心理都会很难受。子女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按照社会统一的规范和成功法则教育孩子,殊不知这一切可能都是错的。我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孩子真正的热爱是什么?恰恰相反,家长对于孩子的热爱往往是管控的,比如踢球和打游戏。孩子踢球或者打游戏,是他们找寻自己热爱并建立信心的关键行为,可惜大多数家长并不懂。被这样管控的孩子长大后,找不到自己真正的热爱,只能去社会上卷,然后再把自己的卷带给下一代。我觉得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矛盾,就是孩子的至真至纯和父母认知水平普遍偏低之间的矛盾。热爱是神的启示,是高维能量,必须随顺。

说到这里,人这一生的事业、婚姻还有生活该如何选择,其实已经很清晰了。具体说,青少年时期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不断确认完善,这是老天授予自己和宇宙高维能量链接的方式,也是我们的天命。步入社会之后逐步把事业与自己的热爱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它的婚姻家庭和修行也是如此,也要和自己的热爱进行结合。如此,人生就是一场充满趣味和体验的旅程,一切磨难和变化都是为了增加我们的体验感,每一个当下都应该是感恩和喜乐的。

三:不去预期结果的安住当下

这个时候再说安住当下,有了前面的铺垫应该更容易理解了。当下的一切安排都是神的启示,也是自己的本体设计的。因此安住当下就是神的旨意,也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一切对过去和未来的执着,都是在对抗神的旨意,都是不可能幸福和快乐的。人们也许会说安住当下很难做到,只有通过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而这个达到的过程,不也是要努力精进有目标吗?难道努力和目标是错的吗?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底层思维方式的区别,和过程具体怎么做没有关系。一旦认为需要有为的努力精进达到某个目标才能怎么样,就已经落入了“有所住”的头脑三维陷阱。而只有“无所住”才是高维法门,才是神的旨意。当然过程还是要修行和努力,只是出发点和底层逻辑完全不一样。一个是用脑一个是用心, 一个三维一个高维。禅宗有个公案可以让我们很好的理解这个问题。小和尚问开悟的老和尚:“开悟以后你每天做什么?”老和尚说:“挑水、砍柴、做饭”。小和尚问:“那开悟以前哪?”老和尚说:“挑水、砍柴、做饭”。看小和尚很不解,于是老和尚又说:“开悟以前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做饭。开悟以后挑水就是挑水,砍柴就是砍柴。”在《道德经》中老子说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利万物而不争,就是《金刚经》说的“不住相布施”,也就是不求回报的利他。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谦下”,《六祖坛经》说“谦下是功”。不争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随顺。如同水一样,遇到什么样的境遇都能让自己与当下合一。因此什么是“道”,就是不求回报的利他、谦下,还有随顺安住在每一个当下。

这个世界最大的谎言,就是所谓“更好的自己”。因为这种思考方式让自己把生活幸福寄托在未来,而不是珍惜当下的幸福。幸福就在当下,当下即彼岸。我们面临的所有喜怒哀乐和成功失败都是神的旨意,无论多么懊恼抱怨也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况且所谓好坏成败只是我们对于一件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情绪,仅此而已。如果我们深刻理解一切当下都是神最好的安排,也是自己本体的选择,那么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坏对错和成功失败,有的只是我们的情绪和看法。事情还是那个事情,我们可以选择懊恼抱怨,也可以选择总结和感恩,一切都取决于自己。佛法说“烦恼即菩提”,意思不是去除烦恼才会出现菩提,而是只要我们能“转念”,那烦恼当下就是菩提。说到底,神想告诉我们的终极意志,就是我们和神本是一体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安排,无论发生什么都要保持感恩和喜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