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做产品,经常需要设计交互界面,在团队中经常遇到每个人对如何设计更好有自己的想法,由于未经过数据校验的初期设计拥有感性,面对分歧,往往容易无所适从。作为罗永浩的锤友,我自然也是秉持他在发布会吹牛逼时说的那句“设计是没有绝对标准的,但它的确有一条金线”的说法,决心沉下心好好探究在定性层面的设计方法论。
有鉴于此,这周我拾起了《about face 3 交互设计精髓》这本软件交互设计大牛的书啃,许多观点都深受启发,坚持用古典老师教授输出构自己理论网的方式,浅谈自己的读后感。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首先在于定位产品最大的使用模式是新手用户还是中间用户。
新手用户是每次短期占用用户注意力或长间隔使用产品一次的模式,中间用户即为在过程中长期占用其注意力并频繁使用的模式。
产品可能同时存在这两类用户,但有一类用户必定为主导,设计者首先须明确最主要的用户模式,进而思考设计。
举个例子,新手模式为主的产品,在产品易用性,产品引导的完善性上要下大功夫,全力做到每个步骤都有清晰指示,门槛降低,这会降低产品使用上的效率,但这值得牺牲;中间用户模式的产品,重点转为效率优先,我们认定用户有基础的产品体验,已经跨越新手的门槛,并将长期使用产品,这时优先保证的是提升用户使用效率,以有理解门槛但以快速完成任务的思路设计产品,即使这会导致产品某种程度对新手用户并不友好,这同样值得牺牲。
许多产品设计时并没有想清楚用户模式,导致主体面向新手的产品极其难用,以专业业务员的心智来要求用户;主体面对中间用户的产品可能各种提示引导都层出不穷,追求流程简化拆分却不满足专业用户追求快速配置的需求,不断打扰用户专注问题的心流,这样的产品设计在一开始就用错了药,正如如今很火的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产品设计应当时刻维护用户的心流状态
用户使用产品,尤其是TO B的产品,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而每个人不论是娱乐还是工作,最舒服的状态正是所谓心流状态。(注:人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抗拒中断)产品设计需要根据考虑用户在当前场景下的心流,在设计时高度关注维护用户的心流,不打扰,不中断。
举个例子,常见的对话框分为模态与非模态,如下图
作者认为只要不是出现致命错误,均不应使用模态对话框,因为模态对话框会强制用户从任务的心流中断开,面对新的界面切换思路,且往往这类对话框的文案多为负面意义,需要理解,多数给用户造成不愉快的体验。它倡导使用非模态对话框,当然,最好是不用。
一句话, 产品设计应当以维护用户的沉浸体验为核心,并用设计技巧尽力撇除可能的干扰,让用户在合理范围内“为所欲为”。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有待挖掘,我也对作者的观点是否适用当今互联网行业的设计理念在某些方面有所质疑~继续抱书啃,用文章和工作实践来形成自己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