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面前,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滴水滴。无论水滴多么强大,也得沿着长河方向顺流而下,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谁想摆脱顺势而下的命运,注定都会被现实强大力量拍打到岸边,或许被晒干,或许变脏后再汇入长河却再也不被长河所接纳......
1644年是一个很诡异的年份。那一年,从农历新年伊始就很诡异,新年第一天,居然朝堂所有文武百官上朝集体迟到,而唯一没迟到的居然是崇祯皇帝;那一年,崇祯吊死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结束了明朝276年的统治;那一年,李自成居然顺利攻进号称有40万禁军守卫的紫禁城;那一年,吴三桂居然和清兵勾结,大开城门;那一年,江山2次易主......
崇祯,一个在历史上颇受好评的“亡国之君”,他想当一名好皇帝,也想让大明王朝生生世世永留存,可惜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都是历史长河上的一滴水,有时候只能顺势而下。明朝前期种什么因,就会导致末期结什么果。而崇祯的1644年比爷爷万历帝的万历15年后果严重得太多,这就是“蝴蝶效应”,万历十五年那只蝴蝶开始煽动了翅膀,导致了整个大明皇朝在1644年彻底崩塌了。
在深入了解明朝中后期的历史开始,明朝发生了太多诡异的事情,给这一时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崇祯无奈的发出感叹“朕非亡国之君,却处处是亡国之像”。这一环扣一环的巧合,都不得不让我们内心产生疑问,这难道真的是天意?在历史这条长河里,还是日夜奔腾向前走,从来不会为了某一个人而驻足常留。而后面的水滴永远都在笑看前面的风景......
历史上其实也出了很多草莽英雄,他们一身胆量,却走不出自身受限的眼界格局。而走得出自身限制的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便不再贯之以“草莽英雄”之称。像刘邦,朱元璋这种给历史特别眷顾的,则是宏才伟略开国皇帝。然而闯王“李自成”注定是历史学家笔下的“流寇”,好听点的就叫“草莽英雄”了,而其实他也成立了一个短命的王朝“大顺国”,只可惜只做了几十天皇帝,便梦碎了,流落市井,被小人物所杀。
历史对他同样是没有眷顾,历史仅仅让他顺应局势结束明朝的统治,并非一个统治者,一个开国皇帝。这一切结束了,李自成的历史任务就完成了,接下来该轮到谁上场他也管不了了。李自成或许感觉挺冤的,凭什么我就不能当一名开国皇帝,历史也只能回之以“天时,地利,人和”之语。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能解释很多这历史上轮到谁出场,轮到谁收场这许多问题。
在历史上,李自成这颗小水滴真的尽最大的能力发光发亮的,并且在历史长河上也让人记住了,历史终究是没有亏待他的,即使作用只是为了让大明王朝亡国,也依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后世的各种作品对这个人物写的比较不公平,什么抢了吴三桂小妾陈圆圆等,均给他造成了不好影响,但也只是因为在这场易主的戏码中,他是最出名的,那就只能写到你老兄头上了,真正霸占了陈圆圆不过是一名志在穿窬的小人物而已。所以不屑费笔墨写他,但他是你闯王纵容的人,那就只好你自己担着啦。
在历史这条长河里,1644这一年,水流湍急,风云突变,而谁又是真正能汇集所有水滴力量让历史长河慢点走呢?
1644年,为何能易主2次?清兵为何那么容易入关?吴三桂真的起到很重要的“功劳”。吴三桂在很多笔者的的笔下都是一名“大汉奸”,实际上,他真的是一名“大汉奸”,现在这个词要加一个双引号,因为五十六个民族本为一家,都是中国人,只是在那个时候“满汉还不两立”......
吴三桂这个人易主无数,要不是真实读史,我还真不知道他那么善变。他叛变明朝,仅仅用了几天时间;然后,叛变李自成的大顺国,用了几十天;最后,他叛变清朝,用了几十年时间。这个人,要是放在在反侵略战争时期的中国,他估计要给中国人民恨得咬牙切齿,抽筋扒皮都不够的。这个人,叛变来叛变去还真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真真正正符合一名汉奸的自我修养,对后世的人要怎么看待他这个人真的没有一点在怕的。但话说回来,历史上如果要没有吴三桂,怎能显得崇祯的悲壮,怎显得康熙的宏才伟略?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巧不成书的。要是那年上京勤王能走快一点,或许崇祯不会吊死煤山;如果那年不认识陈圆圆,或许不会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举动;如果那年没给多尔衮写那几封信,或许清兵入不了关;他的每一步决定都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但这样说好像又有点片面,只能说他的决定能影响或许仅仅是拖慢整个历史进程而已,可能改变不了最后的结局,但是他的每个决定都能影响他自己的名声,他有可能变成中国历史和岳飞齐名的人物的,忠君爱国,性情中人的。可惜,历史不会重来,也没有如果,他做了其他选择,历史也就记下了他这臭名昭著的一生。
简单千字之文始终道不尽像经历一个世纪那么长的1644年,这一年有人退出历史舞台,有人粉墨登场,也有人正式坐稳江山,继续影响着我们中国历史的走向。有感写下1644年这3个关键人物,也仅仅是因为对一些事一些人的惋惜。读史之人,经常会对历史产生一个念头,就是“如果”二字。世事变化无穷,过去之事不可追,只希望未来之事在日省吾身之时,能多多想想“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