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怀揣着恍惚的梦想与家人的殷切期望走进高考考场。虽然考前模拟无数次,能考多少分,老师和自己心里自然都有数,可进入考场前的种种仪式仍然迫使人心慌口渴。
当年还是先报志愿后出成绩。好在成绩出来前能自我麻痹,虚荣一把,比如,班上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第一志愿就填的是北大。我想那种心情一定棒极了,志愿嘛!
果然,在我身上并没有超常发挥这种意外,因为我记性好,学会的不会忘记,不会的始终不会,大脑从来不背叛我。成绩下来,我就踏踏实实在家写了一个假期的作文,每天一篇。以此稍稍缓解我妈的压力。
可能是因为从小比较听话,只是智力发育不赶趟或者举一反三能力不足的原因才导致成绩平平,父母也实在拿不出其他说教来责怪我,只好在高考不得其意这件事情上接受了所谓的命运安排。我试图延续父母这种心态。
十几年过去了,对于高考的许多细节记忆已然模糊,但是那种临考时五味杂陈的感觉,每到这时候总会重新长出来。也许,那就是我将独自面对自己的茫然,以至于现在想起来都忐忑不安。
附赠鸡汤:一路下来,崎岖坎坷也好,兜兜转转也罢,其实高考只是人生起跑线上的发令枪,今后面对的考验怎一个“慌”字抵得?踏实走好每一步,成绩如何、前途未知又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