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人生决定于每一个第一次。
这句话是周六听到彭总在感慨孩子的教育时说的,在我眼里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商业精英,也有自己个人一些独特的爱好,并将这个爱好发展为自己家族事业的路上。
但重点我这两天却在思考他说他听过最经典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人生决定于每一个第一次",这是我们在讨论孩子教育的时候,他发出的感慨,我们深刻感觉到,父母在育儿方面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无论我们在其他领域多么叱咤风云,但养育孩子却考验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和智慧。
也许玄妙却藏在"每一个第一次",每一个第一次发生的时候,是谁在引导这个孩子,是谁在给孩子做出正向的或者负向的暗示,这都在塑造着孩子。
关于阅读,有一个犹太人的故事,话说他们会在孩子第一次看见书的时候,是一个神圣而愉悦的仪式,他们会在一个非常整洁干净的环境下里,在书上涂上蜂蜜,让孩子去舔这些蜂蜜,让孩子感受到读书和学习是甜蜜的,从而整个民族都将阅读作为人生的基本习惯。
我们以为的优良品格,那只是别人的标配而已。这就是民族与民族的差异。
而我们忽而强调学习就是要吃苦的,又忽而有人提出要快乐教育,眼不见一些熊孩子四处恶搞,简直无法无天,这就是我们热衷教育却不得不面对的现状。
走在路上,随处可见"关注未成年人成长 构建良好生活环境"的标语,但何为关注,何为良好?
其实一个孩子会不会学习好,只需要询问几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就略知一二了。
最近有个参加读书会的家长说她有个姐姐之前做生意没有管孩子,现在孩子上初中了,成绩很差,所以放下一切回家管孩子,也管不好,越管越逆反。
如果教育孩子也有"窗口期"的话,最佳的是"0~3岁",这个阶段孩子与父母原本就是天然的共同体,也是培育孩子的关键期;心理学上称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半催眠体。所以,谁在催眠孩子,对孩子至关重要。
接下来,再就是"4~6岁",这时候孩子开始初始的社会化,行动力发育的比较好了,开始可以与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们社交化的学习是核心,对人、对物、对自然的接触都在塑造他们的认知,他们也在互动中学习和整合自己初步的人生经验,支持他走进更大的社交圈。社交能立的薄弱与否,也在这个阶段被催眠和训练了。以后再修正也不太容易了。
接下来,"7~9岁"几乎是一个孩子第一个阶段的人生实习期,开始独立面对学校生活,繁重的学业、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所谓的"体制教育"的现实挑战,这时候还没有恶性的校园欺凌,但是人群已经开始分化,有人练习着寻找欺凌的对象,有人被选为欺凌的对象,并被一次次挑衅。最终有一天,有人开始欺凌,有人被欺凌,有极少数的人能够不欺凌,也不被欺凌。
再往后年龄越大,一个人被周遭朋友和同学,以及网络影响的程度会越来越大,而父母能发挥影响作用的地方会越来越少。不排除父母可以智慧地引发扭转性作用,但这种机会与中彩票的概率而言,估计是差不多的难。
一个人信耐另一个人的时间是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去建立,而一个人失去一个人的信任却往往只需要几秒钟。做一个孩子信耐的父母,这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却往往会毁于一旦。这就是做父母难得地方。
所以,规劝那些只生不养的父母,当你把孩子送给别人养的时候,你已经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成为孩子父母的机会。我所说的机会不是法律监护人的资格,而是失去了进入窗口期的机会,失去了那一次次的"第一次",失去了在第一次做为父母监管的"权利",那未来会有若干次因为"第一次"的失职引发的从小到大的灾难,就是对为人父母最大的惩罚和挑战。
其实,这就是一个人,从成为人到成为社会人的考验,和这些来比,学业只是一个维度的检测,作为父母要看见孩子的努力,要给孩子适当的引导,最主要是看见孩子在经历什么,并给孩子适度的引导,并支持他们稳步地进行社会化,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