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部电影是“献给父亲,献给儿子”的主题。如果你把它当做“父母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的成功案例模板,以便效仿,那恐怕就需要深入思考了。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也看了这部电影,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首先,我认为编剧绝不是一个脚踏实地走过来的教育家,甚至可能连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都不是。因为当你从事了教育这个行业以后,你就会发现,如果教育真的是这样简单那就好了,就绝不会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了;如果真的能通过让孩子树立自己梦想,走进大自然,培养自己的兴趣,看他自己喜欢的展览,就能把倒数最后一名的孩子,让他超越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成为一个前十的孩子,可是教育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实际上,教育的难就难在它的不可照抄、照搬性,所以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需要的是一千种教育他们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几乎是不能复制的。
《银河补习班》中的父亲马浩文,为了让儿子放下包袱,倒掉了他书包中的教辅资料,只留下了他书包中的教科书。如果我不是一个教育者,也许我会为他的这种举动连声叫好,拍手称赞。因为我也知道,没有了作业的学生是多么幸福啊!但教育的实践让我深知它的不可能性。因为我也曾经这样做过,但是发现根本行不通。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又从科学的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它的不可能性。观察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刚刚记忆完毕的知识量100%,20分钟后剩下58.2%,1小时后剩44.2%,8-9小时后剩35.8%,1天后剩33.7%,2天后剩27.8 %,6天后剩25.4%。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远远比甲组高。从这科学的角度分析,如果我们不复习巩固,会有怎样的后果?除非我们过目不忘。而过目不忘,对于常人来说无异于登天,是不切实际的。
但这部影片中呈现的许多教育理念还是可圈可点,值得点赞的。比如:
1.让孩子树立梦想。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靶子 ,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2.让孩子不要死读书,要走进大自然真正地去感受。马皓文领着儿子躺在草地上感受草的芬芳,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真正状态。
3.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生存。马皓文经常对儿子说,妈妈不在乎你的成绩怎么样,真正在乎的是你的脑子是不是一直在转。当儿子身陷洪流的时候,爸爸用喇叭喊着,儿子,看看你的身边有什么,什么可以利用,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出来。结果儿子真的划着门板出来的。
4.绝不认输,战胜自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对自我来说最大的事。”这是电影中马皓文的一句台词。而所谓“把自己的桥修好”,就是让自己坚强而永不倒塌。马皓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这句话。桥梁坍塌,他一个人顶嘴,当一群人挤进他又小又破的小屋,他怒吼着“你们来吧,我不怕”;当一群小混混要欺负他的儿子时,他挺身而出,掩护了儿子,自己被打的鼻青脸肿。而所有这一切,正是出于他对于心里的桥梁的坚守。他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是无法控制的,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自己。”“只要你不害怕,任何人无法阻挡你的去向。”……而“绝不认输”的对象,不是客观的困难乃至灾难,而是我们自己。“绝不认输”就意味着“战胜自己”,而一旦战胜并超越了自己,变回产生令人意想不到当的变化:马飞就由一名差点被学校开除的差生,成了学校引以为自豪的飞行员!
5.家庭是最好的学校,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应该说,马飞的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儿子。妈妈努力赚钱 ,想为儿子创造好的生活,舍得花钱给他送入最好的学校,送去各种学习班,用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做的都是为你好!”但结果怎么样呢?儿子成绩不见一点起色,学习成绩垫底,每天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无一点乐趣可言。而马皓文的出现,领着儿子住极破极小的房子,吃的也是有了上顿没下顿。但就是这样的生活,儿子也是快乐,因为爸爸一直在他的身边,一切事情都和他一起面对。结果马皓文成功了!而我们大多的父母是谁呢?何尝不在时时刻刻扮演着马飞妈妈的角色!
总之,这部影片虽然没有全面地诠释教育的真谛,但其中反应的问题现象,却是发人深省。我不禁要问:怎样做一个善于教育的好领导?怎样做一个教好学生的好老师?怎样做一对管好孩子的好父母?而这,仍需我们教育工作者、父母共同努力去探索,去总结。在此,我也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这场意义深远的改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