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两年以前,我肯定觉得修行这两个字于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曾经那个笃定人定胜天的狂人,也开始在命运的安排下潜移默化。
那是跟我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
可能是到了一定年纪,就像是有人想要续命长生一样,我也开始去想那些有的没的。从科学到玄学我只用了一年,从唯物到唯心也只用了一年。数十年坚持的东西推倒重建,不仅没有丝毫的沮丧,我甚至隐隐感觉到了自己潜意识的那股兴奋。
修行是什么,很多人都没有答案,或者说很多人都意识不到。大家的潜意识里的修行就是看破红尘,出家或是上山,不过是一个方式而已。
居士带发,和尚坐禅,道士上山,都不过是个方式而已。
自去年接触并领悟王阳明心学以来,突然就对修行这两个字有了新的概念?所谓修行,就是一个内观内求的过程。内观诸己方能本自具足,内求良知终成圣人之道。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观点,会与很多人不同。迫于生存压力,很多人连内观都做不到,就更不用说内求了。机缘也好,契机也罢,都需要一个合适的点,那是各种外界因素的加成促进的内心转变。
向死而生,不破不立,痛定思痛,那些看似带着巨大痛苦的经历往往是一个人内求的开始。记得之前跟人说你只有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的时候,你才会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当你开始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实际上你离死也很近。
嗯,道德经说过的,反者道之动。
前段时间看完了中国哲学简史,才知道哲学这个名词包含了太多东西,儒释道,兵家,法家,墨家,阴阳家,融合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各个朝代此消彼长。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经久不衰,但那些文化以各自的形式传承发展。
超越了历史和寿命的那种东西,叫做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众人的理解中,应该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家国文化,包含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等内容,但数千年的发展,不可能只有一个儒家,就算是儒家也有诸多分支。所以于传统文化而言,不应该只有儒家;于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个人感觉传统应该拆开来看,传是传承,统是统筹统计,而非统一。故而传统的含义应该是统计那些传承下来的文化内容,而非传承统一的文化。这样看来,传统文化这四个字也没有那么无聊单调。
对吧?迂腐的从来不是文化,只是人的观念。
那关于修行呢?内观内求的那些契机,唯物到唯心的转变,又该如何发现和转化?其实是没有答案的,那是藏在个人经历和认知里面的东西,经历不够不行,认知不到也不行,看似让人心生绝望又枯木逢春的机缘。
有人问过我怎么向内求,除了多看书少生气,我好像是没其他建议。认知是个很难讲明白的东西,天赋异禀的人固然可喜可贺,但那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对大多数人来说,量变引起质变的方法屡见不鲜,脚踏实地远比一飞冲天更让人踏实,踏着荆棘满身是血的一路走来,任谁也不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