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笑,爱生活,爱疯疯癫癫、潇潇洒洒。十丈软红,他策马奔腾,仗剑天涯——他的理想是崇高的,不切实际的,却成了平庸生命里不平凡的微光。他有他的阳光与希望,正如我在一个个暮春里把放不下的东风。
斟一壶浊酒,点半烛心香,展纸匀墨,且记世事疏狂,此生有你。
岁月是朵夜来香,在每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怒放,氤氲出回忆的甘甜。
很小很小的日子皆是从大人口中听得,譬如雨天的雀跃,晴日的悠哉。他们一点一滴的叙述,让曾经回放在今朝,映在脑海里,像老电影的循环。两三岁的光景,方学会蹒跚而行,咿呀而语。我踏着柔软的泥土,第一次懂得丈量这个世界,那时父亲远在他乡。
母亲告诉我,我会抓住路上陌生人的衣角,怯怯叫一声“爸爸”。她感慨:“都是你爸走得太远,害的我不停跟人家解释。”可是看似抱怨时,却又隐约腾起些期许来,就像《鞋》中的守明,“她想让他走四方,然而又不想让他到处走。”我一直疑惑:那么小的年纪没有父亲陪伴,天晓得我是怎么构想出“父亲”这一角色的存在。
顺着似水年华向前行,他姗姗来迟——父亲终于回家,安定下来。这时,他有着闯荡四方犹存的朝气,亦有饱经沧桑历练的沉着。他没有教我其他东西,只是告诉我如何面对生活。
他自信甚至于自恋,用一口纯正却微微带些大舌头的英语熏染着我的童年。小时候外国人是罕见的生物,每每逢见都暗暗欣喜,面上不敢表现,怕被人说去鄙陋。父亲深知我的心思,便大步向前,侃侃搭讪。幼时不懂他们说了什么,却也满心欢喜,有一天的妙意。
记得小学二三年级时的一个下午,我正值日,蓦地一瞥看见门口父亲的身影,不由疑惑。父亲兴冲冲的,拉着我便出去,只道:“让你看个东西,错过就见不到了。”出了校门,就见两个老外,一男一女,穿着利落的运动装,背着行李包,在热情的发送铅笔。孩子们围上去,说:“Can you give me a pencil? ”说完每人手里便会握有一支来自美国的铅笔。父亲示意我过去问要。我却羞怯了,踌躇起来,憧憬的看过去,又挪不动脚步。我看向父亲,希望他帮我要一支,而父亲的意思是:这种事如果不是孩子亲自去,就没多大意义了。终究,我败给了羞怯。回家的路上,我们二人都有些悻悻的,空落落的像是错过了什么。
然而在饭店或是景区遇见了老外,他会主动上前,讯东问西,尽显了中国东北人的热情。有时他会帮助对汉语一窍不通的老外一些忙,完事后得意的向我细细描述,末了感叹学习的好处。约罢我对英语的喜好自此开启。
经历些许事后,慢慢地,总有那么几个地方割舍不下,悄悄放在心头。打我记事起,就住在六楼。那是一个老旧地方,弥漫着岁月的滋味——微微甘甜,又翻腾出酸楚。顶楼的视野格外宽敞,窗外是游来游去的云烟,再远些,有绵延不绝的山,在雾里时隐时现。极目远眺,随处可见风景多娇。这样诗意的日子,已遥远湮没在岁月荒野。
高中以前的学海在走读中渡过。放学回家,父亲一脸笑意地等待,桌案上可口饭菜热气腾腾。当时不觉,现在细细回味起来,真真是老酒甘冽,别有一番怀念。这却是一去不复返了,也许从搬家起,我的童年随之而逝,相应的,父亲的风华流散在点滴里。
有人告诉我,父亲很像刘德华——在他二三十岁的年华。小时不觉,后来翻看照片时才感慨:“没想到父亲潇洒当年呵。”只是,岁月漫漫,刘德华愈发清瘦,父亲却发胖起来。
很多人说,发觉父母的年迈总是在某一瞬间,像酒醉之人的初醒。有一天——那样神奇的一天——我发现父亲发间的银丝已数不尽,眼角的纹线已条条分明,满面皆是生活的沧桑,谁都躲不过罢。
年华美好,有你,有我,足矣。不道岁月静好,不求世事安好,撷一朵夜来香,相伴相随,欢喜过活,何谓不妙?
父亲节年年有,而此时此刻不能重来,趁良辰美景,月色静婉,道一声:“父亲,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