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一次要出远门,老妈总担心自己太拖拉会错过列车的发动时间,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催促着自己赶紧动身,明明时间还剩下很多,但就是不放心,宁可让自己在车站里无限等待,也不愿让自己在家里呆多儿半个小时。
诸如此类的事情一旦多了起来,就会让人觉得自家老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观主义者”,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担心个没完没了。还没发生过的事情(甚至不会发生的事情),为何总要杞人忧天?
后来我才发现,其实老妈算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也被称作“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们没有一种固定的理想模式,即不会轻易地认为这个世界始终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不被污染的、美好的,而是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幸,因此觉得能够拥有现在这样的状况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快乐地接受着目前的一切,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预设好所有可能会出现的坏情况,做好充足的准备,以迎接不时会面临到的厄运。
在厄运面前,大多数人都可以算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基督山伯爵》中爱德蒙·唐代斯,一生曲折迂回,跌宕起伏,终于在等待中看到复仇与重生的希望。和那些总是盲目地一味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承受、或减弱原有的消极意义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的所谓“乐观主义”不一样,“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才算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2.
受老妈的影响,我的一部分性格里也有着同样的“彻底的悲观主义者”的特征,然而,和“彻底的悲观主义者”相比较,我更乐意称呼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和那种“乌托邦”式的理想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乌托邦更多地是被用来表示某些美好的,但是几乎无法实现的(或无法实现的)愿望,我所寄愿的“理想主义者”,是一种乐于接受新的观念,善于容纳他人,并且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人生意义所在的思想倾向。
关于“理想主义者”,记得冯骥才这样描述过:
我喜欢把重负压在自己肩上,我给自己的使命大多力所不能及,我把自己用到了极限,因为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一生都在攀登,并且可能一切都是徒劳的,但是理想主义者的所有快乐都饱含在攀登的过程中了。
人生一世,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很多人都知道,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论如何也不能浑浑噩噩地过完一辈子!一辈子的路很长,你不知道下一个站点会是在哪个地方,更别说要确定像人生的最终目标这样的大方向。路要往前走,而我们大可在路上奔走的时候,做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若有余力的话,再去帮助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并非是什么“英雄主义者”才能有的梦想,这只是“理想主义者”的天性,许多“理想主义者”本能地喜欢去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
那么,做什么样的事情才算得上是自己最感兴趣的?
想一想自己从小到大所做过的事情,哪怕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事,即使有无数的人反对,但每当自己在做的时候,却始终甘之如饴,并且这件事不会带给你愧疚感,我想,这就是你感兴趣的事情了!
从小到大,自己有一种想要去探究的念头的事情很多,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面面俱到。也因如此,从小到大,自己能够坚持下来的一件事情只有阅读这一件小事。
读书在自己看来是一件小事,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好这件小事。在我身边的人,他们更多的是属于那种拿起书来就头疼的人,他们难以理解那些对于读书有着某种偏执的人的思维,我们也想不明白拿起一本书来仔仔细细地瞧一瞧真的有那么困难?
当然,读书与否纯属个人的行为,我们并没有权利对于别人的合法选择指手画脚,之所以这样说,也只是想要说明一下读书本身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罢了。
叶轻舟的《骑鹤下扬州》中有一句话:“血液里流一种温柔,情怀里有二分轻愁,笑靥里含三分春色,回眸里蕴四季风流。”
一直以来,总觉得喜欢读书的女孩子,她的举手投足之间给予人的就是这样一种高情远韵。“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确给了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也许不会让你拥有很出众的表现,但当风雨来临之际,你不必担心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因为你相信自己可以在划破九霄的惊雷里独自慢声歌唱。
这大概也是“理想主义者”的独特之处——特立而独行!
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冯骥才也说:“留住时间的方式,唯有把它变成珍贵的事物。”所以将时间充斥在我所读过的字里行间,就是最好的珍惜时间的方式。
我不太愿意去追溯过去,觉得那只会让自己为了过往的碌碌无为而徒添悲伤。然而人应该学会宽恕自己,用正确的行动加以弥补也可,让自己不被过去的错误所束缚,以致于在未来的生活中举步维艰。我也不太愿意去幻想未来自己会有怎样的功成名就,沉浸在虚无缥缈的世界里很难找到自我。所以,我选择活在当下!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不是一个空想家,活在当下,权衡利弊,量力而行,才能让自己有能力去执行自己的计划,完成自己的目标,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与满足。
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时的那份经历。
这是《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施瓦茨说的一段话,的确,每一个想回到过去的人,无非是后悔自己的前半生过得不够满足,不够充实,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活在当下,才是正确的选择!
4.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肯定会遇到风暴、海浪、饥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当理想遇到了现实中的生死存亡问题,人性中本能的生存欲念显然远远超过了对理想的实现。然而,“理想主义”看重的,不就是不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了看似不可逆转的某种潮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在遭遇艰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吗?经历过大风大浪仍不改初衷,才使得“理想主义”在经受了现实的洗礼之后而愈加光彩夺目。
当一个人的心中有着更高的目标去攀登时,他就不会去在意脚下的泥沼,他才可能用最平静的方式去面对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理想对应着现实,“理想主义”是“现实主义”的最大对手,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讲,最让人由衷赞叹的是他们千帆过后,不忘初心的本质。
5.
鲁迅说:“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对于青年人来说,理想必定是很“高大上”的存在,可事实上,唯有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取一个中和的值,才能让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