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张炼老师在奶蜜盐志愿者团队的群里发了一组消息,这是关于张炼老师的研学活动推广文案,附带的还有图片介绍、费用详情、收费链接。收到这组消息的时候,我正在从长沙回绥宁的路上,也正在看手机,当下的第一反应就是,张炼老师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课程,而且可以循环讲,每个家庭都可以听,这是一种发挥自己的专业、并适合推广的方式,我觉得这是自己欠缺的,所以我点赞了。从培育孩子的这个角度,我愿意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听这样的课。从自己难以研发出属于自己的课题的角度来讲,我是佩服她的。
但是,当有志愿者私底下与我沟通,这样的消息能发奶蜜盐志愿者群吗?符合群管理吗?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是什么?一深挖,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首先,这是志愿者的发光群,是工作群,是有主题的群,在这个群里发布的信息应该是有益于志愿者的工作、活动、发展的群,而不是推广个人信息、利益的平台。如果需要发布有益于志愿者团队的其他信息,是否要跟群主礼貌的打个招呼,经过同意后,借助群主的渠道发布?如果每个人想发什么就发什么,那严谨的群管理又怎么站得住脚?
其次,我们作为奶蜜盐文化的传播者,在奶蜜盐的平台上说话、做事、呼吸,如果跟奶蜜盐的气质不符合,是不是很难成为同行者的范本?
再者,中国地图的学习是文化的传播、文化的浸润,和养生的项目嫁接在一起,到底是拉高了养生的档次,还是打击文化的维度?这样明目张胆的商业行为,适合文化的气质吗?
这么细品,我猛然的发现:给我提议的这位志愿者的洞察力确实非同一般。我重视的是个人的感受,他的第一反应是把奶蜜盐读书会放在第一位,站位不同,格局不同。我还没有把奶蜜盐和我本人融为一体,身体维度的,思维维度的,灵魂维度的,都没有,我还要狠狠地修炼啊。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首先我私聊了张炼老师,说明这样的消息不能发在志愿者群的原因,她特别理解和支持,欣然接受我的意见。其次,我觉得我的重心应该是读透《奶蜜盐》这本书,直观的说就是,多看、多写、多分享、多背诵,写出符合自己的课题,最后达到脱口而出,这是形式。真正需要做到的还是具备平和、淡定、接纳、利他……和奶蜜盐融为一体的气质,让我对孩子、对家人、对身边的人更包容,这是我追求的内在。
这些对于我来说,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志在千里,始于足下,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并在一段时间内聚焦做好一两件事,一定会收到好的成效,才足以说服别人、引领别人、带动别人,影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