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读者问一个问题,就是文中的那位前同事,究竟当年为啥没有得到升迁。
因为在我的笔下,他负责的那个项目,给公司挣了三个亿的净利润,这估计比那家公司之前十年的净利润加起来都多。
这个问题非常好解释,我回复了一句话: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做过什么,而在于他还能做什么。
如果我们就事论事的看,你就知道公不公平其实没那么重要,而对于一件事牵扯的方方面面的利益主体,才是决定它走向的主要因素。
这句话有阅历的人会觉得很正常,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但是没有阅历的人听起来会很不舒服,因为很显然,不公嘛。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走入工作,整个阶段里,都是相对公平的。也许有的人得到的教育资源多一些,有些人得到的资源少一些,有人聪明一些,有人笨一些,这些先天的差异可能有。
但是,就考核而言,应试教育,已经很公平了。起码它给了你一个确定的目标,就是考试分数,给你划了范围,就是考什么。
这就像让你打固定靶子。
但现实不是这样,你要说有目标,也有目标,反正你把钱赚回来就行了,你要说没目标,那也没目标,因为把钱赚回来是个很笼统的概念,条条大路通罗马,也可能条条大路都不通。
所以脱离学校之后,走入社会,打的是移动靶子,甚至很多时候,没有靶子。
如果回到那天文中的主人公,其实他能立此大功,不全是他的功劳,这里面大部分是运气。
一个产品赚钱了,不一定是产品好。
就像一个产品没赚钱,不一定是产品不好。
我不知道这句话,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但事实就是这样。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做的非常好的产品不一定有市场,我们很多时候说国货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事实上,我们的这些确实不好的产品,占领了全世界的低端市场。
这说明,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追求的不一定是品质与性能。
所以,做的不好却大卖特卖的产品,并不罕见。
比如脑白金,我们很难说做这个产品的人,研发出了多么神奇的配方,但是,它确实很挣钱。
挣钱的原因是营销上的成功,广告上的成功,抓住客户眼球的成功,利用了送礼文化的成功。
同样,当年那个同事做的产品,之所以大卖特卖,是因为产品本身是山寨,市场时机抓的好。
山寨就意味着钻了制度的漏洞,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倾销市场。所以说,那个产品,谁来做,都会赚大钱。
在老板眼里,这件事最大的功劳不在于做的人,而在于抓住商机,决定要做这件事的人。
所以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做一件事不稀奇,知道要做什么,很牛逼。
这道理很容易理解,假如有个人明知某个股票会大涨,他让你去买,买的人不难,不就是开户,开仓的具体操作么。但是,知道买哪只的那个人,很牛逼。
所以,从价值的角度看,价值在于让你买的人,而不在于执行者。
这是他没有得到升迁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在老板眼里,他不是不可以取代的,也未见得有幕后的功劳。
其次,我们说,要不要升迁一个人做主管,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让他来指挥人,究竟合不合适。
我们说打枪和指挥人打枪是两码事。
前者,主要体现了你个人的枪法如何,后者,主要体现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分量如何。
如果你枪法很好,这种好,足以建立起个人崇拜,形成威望,这不啻为一个让你带队伍的理由。
但是,这不是全部理由。
假如,有另一个人,他比你来的早,历史渊源比你深。比如,你的队员都是他招聘来的,都是他培训过的,他与大家建立了感情。
那么事实上,他也有指挥能力,他也有威望,而且,不见得比你这种靠个人枪法准建立起来的威望低。
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而不仅仅会崇拜力量。
第二、你的背后究竟没有支持你的资源。
假如有两个人,A和B。
从全公司的角度看,A的贡献也许很大,为公司赚钱了,而B呢,也许不如A。
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A的背后是谁?
如果A的背后没有支持他的人,那他的综合实力,就不如B。
你说你为全公司赚了钱,可是全公司的股份是分散的,大一点的上市公司,也许董事长本人都不到10%,大部分的股份也许在机构手里,在基金手里,整个执行团队都未必有多少。
那么,谁来支持你呢?全体股民么?他们认识你么?他们知道你的价值么?他们知道你为了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么?
事实上,当你背后的主体不明确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是在孤军奋战。
他也许没有你的贡献大,但是他的背后可能很具体,就是某个小股东高管,他就是站在别人队伍里的人。
那他就是有支持的,就是有人替他说话,这个声音和支持是看得见,听得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A为了全体,是一个很美好的理想,但是全体没法成为A的资源,没法挺A。所以,A落选很正常。
而B呢,他就是为了某个高管做事,那某个高管就会为了他发声,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声,于是B胜出。
你可以认为这一切都不合理,但在人类没有找到更好的选拔制度之前,不合理还会继续存在。
第三、你的溢价到底是多少?
我知道大多数人都喜欢多做少说的人,就像大多数人都讨厌多说少做的人一样。
因为这符合人类的情感,我们都会反感拍马屁的人,都会喜欢实干的人。
但是很少有人想明白了这种情感的来源究竟是什么?
是我们道德高么?是我们认死理么?
其实都不是。
真实的原因是那些怕马屁的人付出少,得到的多,从我们的角度上看,他们沾了我们的便宜;
而那些实干的人,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从我们的角度上看,我们沾了他们的便宜。
真相就这么简单,我们喜欢那些让我们沾便宜的,而不喜欢那些沾了我们便宜的。
这是人的本能,趋利避害而已。
如果你想明白这件事,就会知道一个事实。
那些说的多的人,实际上,是在抬高自己的溢价,而不仅仅是华而不实。
这个道理就是下面这句话:
你的价值,取决于有多少人,对你足够了解。
同一块玉石,放在地摊上,卖500,放在商店里卖5000,拿到拍卖会上,也许就是五十万,五百万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流量不同。
地摊上,一天就几个人经过,看了两眼,而且,来的人往往没有钱;
商店里,人流量更大,最重要的是,去商店里的顾客,比去地摊上的顾客,购买力更强。
那拍卖会呢?它会在新闻上发布,让全球的人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在卖。
地摊,就像一个人在自己的部门内,在自己的组内,了解自己能力的,只有几个一起做项目的同事。他们不仅人少,而且没有话语权。
商店,就像你让企业高层,老板,了解你的能力,了解你的贡献。这些人,在你的企业内,显然比你的同事更有地位,更有话语权。
那什么是拍卖会呢?就是行业。如果全行业的老板们都知道有你这么一匹千里马,那即使你们企业倒闭了,一样有无数人排着队三顾茅庐。
所以,有很多人心里瞧不起那些在行业会议上胡扯的“砖家”们,瞧不起那些出没于发布会的“高管”们。
觉得他们就会扯淡,实际上,活都是自己干的,而他们却顶着光环,窃取了自己劳动果实的冠名权。
但实际上,他们的做法,就是在利用溢价原理。打响自己的个人品牌,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抬高自己的溢价。
游戏到这里就结束了么?这就是最优的做法了么?
其实远远没有。比如我们看看十年前以李开复为代表的这群前辈们是怎么玩的?
他们把溢价玩出了新高度,这就是追求行业间的套利,所谓的获取跨行红利。
首先,他们这批人都是斜杠,在自己的本行里,用打响个人品牌的方式获取最大溢价,同时是个投资人,打入到投资圈内,再同时,是个自媒体人,打入到媒体圈内。
你会发现,所有的资源会产生共振叠加效应。
比如,在投资圈内,因为你是某些行业的圈内人,你能够提供很多真实有用的“内幕”,那你就有溢价。
这就像在海边,水,不值钱,遍地都是,可是,你把它带到沙漠里,它就很值钱,因为沙漠里缺水。
海就像你的行业,水就像行业信息,而沙漠就像投资圈。在你行业里不值钱的东西,换个圈子,未必不值钱。
这是第一次溢价,跨行业溢价。
那么反过来,当你与投资圈很熟的时候,就产生了信任感,如果你在本行创业,你去拉投资,就比别人更容易。因为同样是投,不如投一个自己了解的创业者。
这是第二次溢价,跨行业反哺本行业式的溢价。
这没有完,你同时还是媒体圈的人。那你就可以自己捧自己公司。
它可以产生第三次溢价。
这样的排列组合有很多的,玩法也有很多。如果你斜杠更多,你会享受更多跨行业的这种溢价。
所以我们看到了,如果你钻牛角尖,认定埋头干活,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么你的溢价是最低的,没人能够了解你的价值;
如果你在公司内宣传自己,你会更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就像杜拉拉升职记,你终于开窍了,入行了;
如果你在行业内宣传自己,就不会因为一个公司的没落而跟着没落,你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如果你跨行业打好这副牌,那么这个游戏才真的开始有意思起来,因为它可以有无数种玩法。
至此,你才刚刚成为一个有意思的游戏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