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我一直很郁闷:就是很多时候跟人一起考虑一个问题,常规情况和极端情况总是要忽视一个。而且忽视的永远是那个相对另一个来说更重要的。
比如跟技术人员提业务需求和制定业务规则的时候,总是喜欢只考虑常规情况。只因我们自己是拥有平常思维的人,也就把客户将心比心的认为是也这么想。其实这时候最该考虑的是极端情况,也就是说,当遇到极品难缠事多的客户的时候,功能需求和制定的规则得能满足,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业务是要面对各类客户的,我们决定不了客户是什么样的人,必须考虑极端情况。
再比如我们总认为自己混的不好。因为总有一堆有点钱就出来烧的人,再有就是一种近似普遍的现象——很少有人愿意看见别人过的好。所以就是各种精神刺激:什么带爹妈去欧菲拉旅游啦,喜提名牌车啦,谁谁工作轻松又赚的多啦。反正就是给你洗脑,告诉你,你混的不行。其实真实数据,月入6000以上光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里就已经很小众了,之前说大学毕业证多好拿,其实上过大学的全国也就才4%。说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一点,在追求个人幸福感方面,我们真没必要看极端情况。如果你真的收入只有五六千,哪怕你还身上背着月供、上有老下有小要养活,其实你已经很不错了。一句话,这时候你就看看大多数吧。
道理说着简单,真能做到的人实在不多。在我看来,能分的清什么时候考虑常态,什么时候考虑极端情况的人,已经是智者了。我也在修炼中,愿与看我这篇文章的所有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