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孤独的勇气》是周国平的《孤独三书》系列中的一本书。
在《幸福的悖论》这一章节中,周国平举了萨特的例子。萨特一生可谓功成愿遂,常人最企望的两件事,爱情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他几乎都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却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这没多大意思。不过你有什么办法?”难道有钱有爱情有家庭就是幸福了吗?这些普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与幸福可以说毫不相干,正如周国平所说的:“金钱,消费,享受,生活质量——当我把这些相关的词排列起来时,我突然发现他们好像有一种递减关系。金钱和消费联系最密切,与享受的联系要弱一些,与生活质量的联系就更弱了。”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便是最好的证明,他虽然是一个以乞讨为生的穷哲学家,貌似一个流氓,但他的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生活质量很高。有人问柏拉图,第欧根尼像什么?柏拉图回答:“一个疯了的苏格拉底。”第欧根尼后半生做了管家,教的孩子德财兼备,被世人尊敬。
“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对此我也深有感触,一个无知者之间的笑话——“网瘾”,一个有“网瘾”的人,不是说他真的有瘾,而是在他的世界里最大的快乐也莫过于此了,这是一个悲剧,他没有体验过更大的快乐,没有体验过比这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的快乐,所以他才会坚定不移地把网络作为一切快乐的源泉。所以说一定要尝试一切美好,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自己的爱好是什么。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是苏格拉底饮下毒酒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初听这句话时,还是在罗翔老师的哲学课上。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推崇人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被判处了死刑,这是历史的遗憾。苏格拉底一开始就下了赴死的决心,被审判时也毫不示弱,激怒了听众,走向了高潮,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有很多富有的学生和朋友,只要苏格拉底一声令下,即可避免死刑,可是苏格拉底仍不动摇。有朋友劝他说:“我不想看着你这么不公正被处死”,苏格拉底答道:“难道你想看着我被公正的处死?”我敬佩苏格拉底。
“生命的密度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我把这句话当作了我的人生格言。最可悲的不是快乐后的虚无,而是不曾快乐过。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我们每分每秒都在接近我们生命的终点。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一切可能,包括困境和逆境。一辈子平平淡淡,那才白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