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所以,杨绛先生想要的仙家法宝,不过是一件隐身衣,向往的是隐身衣的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不睹。换作别人说这话,谁会当真,总有矫情之嫌,谁人不想被看见被尊重,谁人又想被冷落被遗忘,谁人真正可以“万人如海一身藏”,谁人还能气定神闲话苦痛,但穿越百年岁月历经动荡波折直面生死离别的杨绛先生,时间沉淀的智慧,经历锤炼的感悟,——《将饮茶》,人生如同一杯茶,自是苦中有甘,甘中带苦,都是回味。
回忆我的父亲。读《杨绛传》时就得知,杨绛父亲言传身教,对杨绛影响至深。再读此文,大量的笔墨,细腻的笔触,整理串联出父亲的一生,能体会到对亲人的深情和追思,更感触于先生的客观和理智,特别提到父亲当年疑案之事,极尽可能地不感情用事,以大量旁人佐证来证明事实,因是悬案,即使有佐证,杨绛也是对当事人姓名进行了隐晦,只用某某某来替代,这是何等的严谨和气度!杨父才能、见解确实异于常人,读后让人感叹佩服,如杨父反对购置家产,身外之物,人得人失,不值得挂念,况且认为对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曾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杨父去过富贵朋友家,感慨“生活程度不能太高的”,惋惜“聪明人”为了追求生活的享受,个人的利益,不惜出卖自己。
回忆我的姑母。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选入了中学课本,杨绛先生的三姑母杨荫瑜名声大噪,当然不是好的名声。世人看人,总是片面,抓住一个细节一个事情就给人定性贴标签。杨绛写一个真实的杨荫瑜,很有必要,虽然她和这个姑母确实互相不喜欢,但正因为情感的冷漠,也因为先生的客观,给世人展现一个更加真实具体的杨荫瑜。杨荫瑜也是一个命运坎坷的女性,婚姻不幸,致力于学业和学术,在那个还不算特别开放的年大就留洋留学,接受西方文明和现代教育,虽然她因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被诟病,但最终因保护同胞惨遭日军杀害,令人唏嘘。杨绛引用母亲的话“三伯伯其实是贤妻良母”,引用父亲的话“申官如果嫁了一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杨荫瑜一生为婚姻所误,也不再肯踏入婚姻,忘记了自己是个女人,个人生活中脱离了自身实际,社会生活中脱离了国内革命潮流和时势,令人惋惜!
记钱钟书与《围城》。尽管钱钟书说,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单的母鸡呢?但,吃了蛋,认识一下母鸡又何妨。《围城》实在影响太大,读者更容易展开想象,有人把主角当作作者,有人会区分,但也坚信离不开作者个人的经验和思想感情,于是充满疑问和好奇,杨绛先生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这部虚构写实小说的创作背景、经历、作者家庭背景,人物的原型,以飨读者。杨绛先生以更多的笔墨写了钱钟书这个人,他的出生、童年、成长,特别点出了钱钟书的淘气和痴气,痴人有痴福,痴气如钟书,才能纯粹的才情和志气写文章做学问;而杨绛先生对待这份痴,是欣赏,是包容,是疼惜,是爱护...
乌云和金边。这篇可以看作是《干校六记》的续篇,再次回忆了那段史无前例的混乱岁月。先生引用西方谚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经历那段劫掠的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摧残和折磨,但人性总是存在的,在疼痛中绝望中,那一丝丝的同情和友情,那些披着狼皮的羊,那一个善意的笑脸,一次故意的遗漏,一次友善的提醒,就算是乌云的银边或者金边。
将饮茶,饮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