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存也孔明亡也孔明,蜀国缺少谋士、武将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在三国演义中是才智多谋声望最高的军师,赤胆忠心是死而后已。他聪明过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风唤雨,无一不能无所不知。至今四川流传,孔明前知500年后知500年,农民至今在用的鸡公车就是当年孔明发明的木牛流马,可见孔明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东汉末年,军阀四起,董卓之后又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天下大乱。在这众多讨伐董卓的军阀中,最差最弱的就是刘备,在那乱世之中,刘备还算不上一个军阀,最多时也就几千人马,只能算一个小混混,寄人篱下屡战屡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扫除袁术、袁绍等众多大军阀,只余下孙权和刘备等小萝卜头,从当时的军力对比来看,孙权刘备不足为患,曹操100万大军碾压就象踏死两只蚂蚁。
在这危难关头,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从此刘备改变屡战屡败和寄人篱下局面。联孙抗曹, 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夺占荆州,攻取益州;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从此天下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三国鼎足形成之前和形成之中,大小军阀基本消灭,而讨伐董卓时的最弱小的两路诸侯在孔明的点拨之下熬到了最后,成为鼎的三足中的两足。孔明对于刘备孙权来说恩同再造,可以说没有孔明就没有三国鼎足、就没有刘备孙权后来的称帝。
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孔明当年在南阳躬耕时说:“我不想找一个主公,而是要造就一个主公。”他实现了;隆中对三步战略中的两步也实现了。
40年前,我就看过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书,得益于我大哥喜欢买书和自学医,我不过把他的书拿来看而已。我与同学常常辩论一些东西,有一次辩论到三国,我说:孔明是一个超级能人,是他一手建立起蜀国和东吴,也是他一手灭了蜀国和东吴让晋国一统天下。
三国的建立,的确是孔明一手操办而成,不容争辩,说孔明一手灭了蜀国和东吴同学没有一个相信。原因嘛,三国演义那本书不是想看就能看的,估计同学没有看过这本书,不过是从报纸、杂志、广播、流传中了解一二。
我对同学说:三国鼎立的建立的确是孔明的功劳,三国鼎断掉双足也是孔明一手操办而成。
一.三国鼎形成之后不培养后主,任其娇生惯养,以至刘备死后刘惮昏庸无能,遇事拿不定主意。孔明一死,天下大事刘惮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包括无武将无军事统帅等都不能作出正确判断。
二.刘关张死后,孔明在时,都是一些老将在战场上发挥主要作用,如黄忠、赵云等都是七老八十了还战死沙场,新生战将寥寥无几,而魏国一个又一个的战将层出不穷,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几乎是杀不尽砍不绝。
三.谋士也无后来人。孔明唯一培养的学生马谡也被孔明找借口杀了,而孔明死时就只留下一个具有军事思维和军事能力的姜维,而姜维是魏国的一个叛将。姜维和廖化在剑阁与魏国钟会邓艾长期僵持不下,他难道不知道蜀国首都成都会有危险?一种可能是姜维廖化能力有限,二姜维是叛将,或被魏国买通。
这三点总结起来就是孔明没有培养蜀国的后来人,包括主公、战将和谋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只有一个目的,三国鼎立是我建立的,那么我死后三国鼎立就得倾覆。
证据嘛?他北伐十一次说明了这一点。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举国北伐,因为他想在他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天下的目的,而对培养后人不俏一顾。孔明打仗一生谨慎,国家没有后来人难道他看不出?他看出了,他就希望我在蜀国在或我领导蜀国一统天下,我亡蜀国亡,三国鼎倾覆。
隆中时孔明并没有这样想我在蜀国在我亡蜀国亡,是后来的形势让他寒心才采取了这种策略。刘备称帝后,刘关张高傲,目空一切,不把孔明这个军师放在眼里。关羽更加自信、目中无人,把孔明的教导当耳边风,不请示自作主张伐魏,想建奇功,以至被东吴所杀;张飞同样下场,要为哥哥报仇视孔明的教导于不顾(联孙伐魏);刘备伐东吴时说,没有孔明我就不能打胜仗了?在进军东吴初期取得胜利之时,他写信回成都告诉孔明,他打了大胜仗,叫他准备迁都,这明罢着是羞辱孔明的,意思没有孔明我打了大胜仗,要迁都了……
建立蜀国后刘关张对孔明的态度让孔明寒心。他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昏君才不会干涉他的作为,才不会受气;孔明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为什么从不带上后主刘惮?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后主,在那动乱年代亲身体验打仗多么的重要,孔明不知道吗?
可见三国成也孔明亡也孔明。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电视剧,电视剧虽然讲的不详,但是看后我觉得我的看法正确,因此写出来给大家鉴赏。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