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下面一则故事:
今天约好的水管工来我家修水管。当然水管工准时敲响了我家的大门,我及时开了门,请他进来,打了声招呼,并且领他到出问题的水管那里。水管中二话不说俯身观察水管,并跟我说哪里出问题,应该要换什么样的部件。我却对这个水管工嘴里吐出的名词一窃不通,顿时愣在那里。像我这样的人,与世界上任何领域的专家,并且用世界上任何主流的语言都可以聊上大半天。但是唯独对这样的水管工无话可谈,看来是因为我受到了太高级的教育,我太高高在上了,与社会普通的大众已经脱节了。
这个故事来自《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作者亲身经历,以及当时的心理反应。
我不知道其他人看到这里会怎么想,反正我觉得很讽刺。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讲像美国常春藤盟校奉行的精英教育有多么失败,教出的学生都是一群害怕失败,失去灵魂,而且自以为上的人。真正想要在本科四年有所成长的人应该接受通识教育,也叫做博雅教育。这种教育可能解决以上的问题,让学生在大学的四年可以学会真正的知识,更有责任心,做一个更好的人,生活更幸福。
分析一下上面的故事。你不懂水管工口中的专业述语,为什么你认为是你与普通人民百姓脱节,而不是因为你孤陋寡闻呢?水管工的工作就是低贱工作吗?你作为教授就应该高高在上吗?
碰到这样的事情一般人的心理最多应该感慨一下述业有专攻,修理水管也是一个大学问。
本来看这本书的开头之前就觉得作者对于名校的批评太过偏激了。直到看至这里终于确认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合格。他如此崇尚的博雅教育估计也不会有多好。作者如此称赞的博雅教育是什么全书只用了不到两页的内容介绍。
根据书中介绍博雅教育大概就是这样的流程:
开学前几天学校会开座谈会之类的介绍下学校办学理念,本科四年能学到什么,各个学期分别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要找谁之类。
本科四年按步就班学习人文学科的知识,大概文学、历史、美学之类的,反正不能有具体有技能课程。计算机、经济学、金融学绝对不行。
班级要水班教学,教授不能或者少搞科研,要专心教育学生,课程少讲课,要问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快毕业的时候还有个为其7周的实习,学习就业技能。
我把这两页看了半天,这不就是中国的职业高中吗,就是把职业高中的课程换了,换成人文学科,反正就是那种学不习跟后来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的东西。
作者在书的最后还大谈整个社会的不公正。说正在SAT分数越来越高,已经失去了意义,富裕家庭的孩子SAT普遍比普通家庭孩子的分数高,所以大学根据SAT选择学生就是根据家庭富裕家庭选择学生。
我感到以上的推理逻辑有多么可怕,从这里就看出本书的逻辑有多么强盗。学校根据SAT分数选择学生是因为这样的学生基础知识更好,在大学里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富裕家庭孩子拥有的教育资源更多当然SAT成绩更高也很正常。难道家长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养育下一代引起了社会的不公正?你要明白这些家长的金钱也是通过合法的途径赚来的。A家庭为孩子付出1万美元,B家庭为孩子付出2万美元,导致B家庭孩子考试成绩更高,这种行为是对社会的不公吗?
难道作者想到搞一套孩子教育的计划体制吗?规定一个家庭只能在孩子身上花费固定金额吗?这一套逻辑根本不值得推敲。
这本书这样的强盗逻辑不下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