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偶然的午后,我踏入西安雁塔区一座高楼的28层。名为“口口减法空间”的这个地方,让我瞬间被一种奇妙的氛围所吸引。素雅的空间里,互不相识的脸庞上都洋溢着宁静的笑容,仿佛每个人在这里都卸下了生活的重担,回到了最本真的模样。
从此,我心中便种下了一个愿望——我想有个这样的空间,邀你来。
这小筑须得在高处,二十层以上最好。电梯开门,便见素壁上悬一木匾,上书“云外”二字,是友人仿弘一法师笔意所题。入门先脱鞋,着袜而行,灰毯柔软如春草初生。壁上小牌细细写着:“清静之地,烟酒勿入”。烟令人昏沉,酒使语杂,皆与此间气象不谐。
书房设在东隅,榆木书架倚墙而立。案头青瓷笔海中,三五支毛笔斜插其间,最常用的那支狼毫,笔锋已磨得圆润如玉。窗边那盏老铜台灯,每到夜深,便与窗外万家灯火默默相对,仿佛在互诉着城市的心事。
南窗下是习字区,晨光熹微时最宜磨墨。墨香与晨气交融,笔尖触纸的沙沙声,似春蚕食叶,又若细雨敲窗。写就的字纸不忍弃置,一一卷起收好,日久竟积了半篓宁静。这里不仅是习字之处,更是修心之地,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与自己的对话。
茶席最见心思。除了宜兴紫砂、潮州朱泥,特设西北罐罐茶。粗陶小罐在电炉上咕嘟作响,茶香浓烈扑鼻。记得那日在减法空间,就是用这样的陶罐煮茶,素不相识的众人围坐,却因着一盏茶而心生暖意。林清玄曾说:“茶味人生细品悟”,我们相对品茗,往往无言,而心中已是万语千言流过。
餐食极简而精。清炒时蔬、香菇笋片之外,特备各色沙拉。生菜、紫甘蓝、樱桃番茄,淋上少许橄榄油柠檬汁,盛在粗陶碗中,鲜亮如玉。所有食器皆朴拙可爱,不尚奢华,但求本味。用饭时细嚼慢咽,竟能吃出食材本身的甘美,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静坐区设在最静的角落,仅一蒲团、一炉香。檀香极淡,细若游丝,却能萦绕终日。有时并不打坐,只是倚墙望云,忽觉人生在世,亦不过是一片云气的聚散。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此处亦然。
最妙是天台。玻璃围栏不碍观瞻,反将城市夜景框成一幅流动的画卷。一角设露天浴池,冬夜浸身其中,可见呵气成雾,抬头则星月似可摘。那日我在减法空间,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处,仿佛望见雁塔巍峨,古城新貌尽收眼底,顿时心生天地辽阔之感。
这空间可独处,可会友。独处时,它是忠实的倾听者,收纳所有心事;会友时,它是温暖的容器,盛放知己笑语。正如那日所见,互不相识的人们在这里相遇,却因着共同对宁静的向往,而露出会心的微笑。
如今每当我闭目回想,那个午后在减法空间的体验依然清晰如昨。素不相识的人们,因为一个共同的选择,在这个离地百尺的空间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处。笑容在这里变得简单而纯粹,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所以,我想有个这样的空间,邀你来。不必寒暄客套,只需静静地坐,看天边云卷云舒,让心事慢慢沉淀。在这云外小筑中,我们或许素未谋面,却可以因为对宁静的共同向往,而露出会心的微笑。
人生路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可以暂时放下重担,卸下伪装,做回最真实的自己。正如那日我在28楼所见,当夕阳西下,金辉洒满房间,每个人脸上都沐浴着祥和的光晕。这光晕不来自外界,而是发自内心——当我们真正放下时,心灵自然明亮。
若得闲时,不妨来坐坐。在这云外小筑中,你或许会发现:最美的相遇,不是与谁相逢,而是与自己的心灵重逢。
(文︱木易水车 图片︱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