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意思是什么:智者、觉者
《达摩祖师传》
一切随缘,不用执着,普通人随缘即变,得道者随缘不变。
磨瓦岂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佛并无一定的形态,禅也并不一定要坐或者卧。只知道打坐,却不知道为何打坐,这样永远不见大道。
怎么见大道?
从根本上修,心为根本。罪从心生,也从心灭。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劳费时间。风吹铃动,是你的心在动。
你既然说一切皆空,那何来痛苦呢?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道的事物才是真理。
言语无法说清,只能用心感受。
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为传法方式。
什么是教外别传?是在如来佛陀言教以外的特别传授。说是禅宗不设文字,不立言句,直传“佛祖心印”,因此把它称为“教外别传”。这种说法是认为禅宗师徒之间不借助文字、语言的辅助,直接以心传心来领悟佛陀和菩萨境界。
佛本无实质,只存在心中,你问佛在哪里,说明你心中无佛,又何来有佛之理呢?
武功和文字都是一样,有动态,有静态。
你们越想参悟禅机,只要用心观察,一举手,一投足,也有禅意所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道的人多,行道的人少,说理的人多,悟理的人少。所以不可轻视执迷不悟的人,任何人都会因为一念之差而弃恶从善。
问与答
问题1:如果对待妄念
问:念佛时,妄想不断冒来,怎么办?
答:继续念自己的佛,不要打扰妄想。
问:怎么叫不打扰妄想?
答:就像饿了想吃东西时,这个想吃的念头,就会一直冒出来。你不用管他,还是继续念自己的佛,就可以了。你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妄想上去,就可以了,而不是把妄想消灭。你如果能清净的与妄想并行,既不与之接近,也不与之对抗,这就是无住境界,也叫了了分明,不着一物。这就叫,外不着相即禅,内心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名禅定。
问:所以,禅定就是在生活中不执着?
答:是的,真正的修行只是不离自性,清净觉照。闹市是生活,山林也是生活,本无区别,所以,身在闹市就在闹市修,身在山林就是山林修,没有差别。厌弃闹市,爱乐山林,都是妄想执着,真正的大修行人,不会起这种分别。自性是道场,万法即菩提。
不打扰妄想,比不理睬妄想境界更高。
问题2:学佛的目的
问:学佛可以得到什么?
答:什么也得不到。
问:既然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还要学?
答:因为一切本来就不可得,学佛就是看透这个事实,接受这个事实,平淡于这个事实。
问:我接受不了。
答:因为你欲望充满。所以无法接受。因为无法接受,所以你永远都无法脱离苦海。你可以试着先去看透,看透了你就不会那样抗拒,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六组坛经讲:不离本性,即是福田。你只需要真正偿到了那禅味,自然就相信了。
问题3:渡他人是否要先渡己
A:一己未渡,何以渡人?
B:渡人不必先渡己,渡己未必能渡人。渡人时何尝不是渡己,渡己时亦能渡他人。(在帮助别人之前,不必要求自己已经完全得到帮助或得到拯救,不必要求自己已经达到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
A:这就好像你不懂却要我懂一样,自己还未脱情劫,拿什么渡人?所有的一切都是要先自渡再渡人。
B:人都会因一时的不可得而痛苦纠结,也会因一景一言解开一生困惑。那舒心的美景知道什么是渡人吗?说那无心之言的人又何曾知道自己已渡一人!你所说的只是知之所渡。岂不知:因善为善是为不善,因恶为恶是为恶极!
A:这话说的没错,虽说无心之善是至善,但无心就是无心。
B:是啊,你不能说无心就是不渡吧,无心就是不善吧!所以那句话咋说来着,渡人不必先渡己。
A:渡人不必先渡己是宏观客观的现象,世间万物终是千丝万缕相关联,是没错的。可无心并未脱离主观角度,所以即便是像山川河流草木虫豸日月星云一样渡了人,自己还是在桎梏之中。终究是需要被客观的东西点悟或者自己看开悟透才是己渡,这是大圆满。
小故事
石桥禅
佛陀弟子阿难出家前在道上见一少女,从此爱慕难舍。于是阿难对佛祖说:我喜欢上了一女子。而佛祖就问他说:你到底有多喜欢那女子?可是一见钟情便一世倾心,可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
阿难于是回答说: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求她从桥上经过,心不定时,就来这里看看。
于是佛祖跟他说: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了,那也便只是经过罢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能与风雨厮守。
阿难沉默着。
佛祖于是感叹道:阿难,你究竟有多喜欢那从桥上经过的女子?令你舍身弃道,仍就只为了那场遇见而甘受情劫造化之苦。你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爱情吗?此生活着就只为了见她。其实人生不过百年,幕起幕落而已,再回头已是风烛残年。我们都曾经为了那个自己心爱的人而受过情劫造化之苦,可若是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是否愿意?
我爱你这件事与你无关。我爱你,我愿意做我想为你做的任何事,我爱你我愿意为你做你想我做的任何事。这事不求回报,这爱不求结果,这仅仅是我愿意。因为爱本就是奉献、关怀、给予!
八风吹不动
宋代文人苏东坡与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两人经常互相切磋,谈禅论道。有一天,苏东坡自觉修行有成,于是亲题一首偈子派人送给佛印禅师,请他评一评自己的禅定功夫如何?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结果,佛印禅师看了之后,只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就派人送回去给他。本以为会受到赞赏的苏东坡一看,气得怒发冲冠,立即操舟过江,找佛印禅师理论。谁知禅师早已出游,只在门口留下:「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对联,苏东坡看了恍然大悟,着实惭愧不已。
你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很禅定了,自己修的很高了,八风都吹不动你,我写的着“放屁”两个字就把你打过江来了,说明你的佛性依然没有修成。
何谓八风?即是生活中常会遇到的八种境界: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乌台公案中的苏东坡就是为「讥」所惑,无法作主,才会如此生气。所以修行就是要行解并重,时时警惕自心,作自己的主人,别被境界蒙蔽了心眼。一旦失去觉性,就无法辨别是非,看不清真相,也就容易迷失于境界中。
所谓「众生心,遇境而生」,也就是众生常随境转,无法作主。法师教导我们打坐时曾说:「打坐,不只是我们的身在坐,心也要能坐;心坐得住,身才能安定下来。」作得了主,就能不随境所转。再者,我们打坐时,腿常常会酸、会痛,要如何克服呢?其实身体酸痛的产生,除了可能气血不通外,另一原因就是心念太执着于酸痛的感觉。譬如受伤时,虽然疼痛难耐,但可能朋友说了笑话,我们还是会开怀大笑,为何当时我们能跳脱疼痛的感觉呢?因为我们的心念已专注于笑话上了。行香时,法师亦提示大众:「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当下这念心要专注、清楚、明白。」因此不管是打坐或行香,乃至念佛、诵经、拜忏,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锻炼心性,提升我们的智慧。若能体会这些道理,并且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于修行定能有很大的帮助。
佛与大便
有一次,苏轼和佛印禅师在禅堂面对面打坐,苏轼突然眼睛一转,对佛印说“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禅师眼睛都没有睁开便回应道: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轼一听这话非常开心,随即他又问道: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吗?
佛印禅师摇了摇头,苏轼随后大笑起来:我看你像一堆大便!
佛印默默地回了句:哦,是吗?
苏轼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赢过了佛印禅师,并且还把这段对话当成笑话讲给了自己的妹妹苏小妹听。
结果苏小妹这才告诉他:佛经有云:心中看到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哥哥你看到的是一堆大便,而禅师看到的是佛。
听苏小妹这样一说,苏轼羞愧不已,从此再也不讲这个笑话了。
秃驴何在,东坡吃草
佛印禅师不止自己厉害,连教出来的徒弟也非常厉害。
有一天,苏轼跟往常一样去金山寺找佛印禅师,一进入门,就高喊:秃驴何在?
这天碰巧佛印禅师不在寺庙,而门口只有一个小和尚在扫地。
苏轼因为跟佛印禅师非常熟,两人经常相爱相杀,苏轼对佛印禅师的称呼也非常随意。但在小和尚眼中,苏轼的这种称呼明显是不尊重自己的师傅。
于是小和尚立马回了一句:东坡吃草!
这小和尚的意思是:你要问驴子在哪儿,寺庙的驴子都在东面的山坡上吃草呢!而苏轼号东坡,谐音之下暗示苏轼就是一头驴。
总结
修行莫要外求,保持一颗平常心,行走坐卧皆为修禅,而不是苦读经典。
渡是缘法、是过程、是对修行体悟的传递。纠结于渡的形式和原因,那就不是渡,那只是对自身修行迷惘。你喝水吃饭是渡,行走坐卧是渡,舍身取义是渡,授业传道亦是渡。禅里修的、经里读的、嘴里说的是佛法也是废话。你听到的是什么要看你悟到了学到了什么。陶渊明说过: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你认为人间是什么就是什么,你想如何去做如何去做。你心如地狱,周围亦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