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还是需要做点笔记的,虽不求甚解,但是不能读过就忘。读书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知识可以纵向不断加深,也可以横向不断联系。
宋史刚读到了宋英宗。前面依次是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原来读历史,对这些皇帝,总是分不清楚顺序,究其原因,一个是时间难记住,一个是缺少历史事件方面的知识储备。但是这次感觉有了一些进步,有些东西能够横向联系起来了,纵向也可以有一些更深刻的思考。
比如说这个燕云十六州。很多书里都有提到,凡是五代十国之后的中国南北战争,总离不开这个燕云十六州。好像是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中间用了400多年的时间,才收了回来。起因就是后晋的石敬瑭,为了争天下,讨好当时的辽国,将这十六州拱手相让,换取辽国军事支援,并且认贼作父,给自己也赢得了个儿皇帝的称号。估计石敬瑭也没想到,他的这一个拱手相让,给中原王朝造成了几百年的困扰,从此中原王朝无天险可守,也失去了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工程长城的帮助,北方铁骑可以轻易长驱直入。宋太宗发动过两次北伐战争,就是想收回这燕云十六州,可是两次均败北,宋朝也因此元气大伤,宋太祖留下的那点家底,也就都耗用的差不多了。在后面的南北战争中,宋朝只能长期处于被动防御。
还有一个联想到了看过的水浒传,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那么多宋朝大将,怎么就会打不过水泊梁山的一群绿林好汉,而且还往往轻易就投靠了宋江,难道宋江的人格魅力有这么大吗?还是仅仅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而已?读了这一点宋史,似乎心里又多了一个解释。宋朝的国策是重文轻武,所以武官的地位很低。他们平日里就受尽了文官的欺压,被一群高俅之流的,完全不懂打仗的文官领导着,那种憋屈可想而知。宋朝为了限制武将的实力,采用了各种手段,有军队轮换制,中央派监军,掌兵权派兵权分开,甚至皇帝直接千里之外指挥布局战阵,这些措施都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属于自废武功,瞎指挥。很多的政策,如果只凭想象,制定时看似美好,执行起来就一塌糊涂。这样的军队,谈何战斗力,谈何保家卫国。
读历史挺有趣,知道的越多,理解越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