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世称书圣,他开创了一个书法时代,一改晋以前古拙的形象,创造出妍美的行书流派,把书法推向了历史的顶峰,从此以后,一直被仰视,无人超越。
永和九年(353),51岁的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三月三日这天,他约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聚于兰亭,吟诗作赋。王羲之家世显赫,是当时名门望族,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这个王谢,指的就是王羲之和谢安他们的家族。
他们相约于兰亭,这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他们围坐在曲水之畔,将盛有酒的觞(酒杯)置于水中,任其顺水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便要饮酒赋诗,做不出者罚酒三杯。一群人从早上玩至日暮,一群人皆半醉,仍不愿散去,这此这群雅士已作诗三十七首。也不知是谁提议,把当日所作之诗歌,汇编成集,诗集名曰《兰亭集》。然这样一部佳好诗集,又怎能不写一篇序文呢?众人共推王羲之撰序并书,羲之微醉乘兴,即席挥毫,一气呵成,于是写下了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人公认的第一行书,在于它不光有极高的书法技法,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个士人们向往的且不可复制的高雅集会,无人可以再召集那么高规格的集会,它是绝唱,天下唯一,故而是无价的。
每一幅传世的书法精品,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内涵,如此,才有别的作品所不具有的魅力。哪怕后人的水平再好,能临摹得一模一样,那价值也无法相提并论。高超的技法加上深厚的人文内涵,这也是为什么书法真迹能流传千古,每每能拍出天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