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老师发的每天心理观点阅读,读到“我们正在丧失敬畏感这种精神品质”和“一个对生命没有敬畏只有剥夺的时代”这两篇时,感觉值的深思一下。
在当今中国社会,我们特别需要听到这样的声音——回归敬畏。如果从根本处来反思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会发现,我们正在丧失的一种精神品质,就是敬畏感。几十年来,我们对自然,对他人,对自己都采用“利用”、“征服”、“剥夺”、“控制”的方式,其根由在于,我们对自然、对生命失掉了起码的尊重和敬畏。心理咨询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如果咨询师失掉对生命的敬畏,他不是在医治生命,而是在损害生命。因此之故,我们需要提倡“回归敬畏”。
当人心有所敬畏,世界才会安全而和谐;良心无所敬畏,世界就变得无序而可怕,人类就会被抛入更深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之中,陷入巨大的虚空之中。继而,为了填补这个巨大的虚空,人类采用各种极端的、疯狂的方式。在西方历史上发生的殖民运动,不管他们从世界各地掳掠了多少财富,依然是欲壑难填。当极端的理性发展起来,情感与精神正在失落,科学越来越走向极致,人的价值感越来越低。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人类的不安全感和无意义感。当今世界,物质主义正在蔓延,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人的欲望越来越膨胀,人的空虚感也越来越扩大。当人的内心没有了敬畏,没有了良心,没有了对自己的反省,没有了对自身存在的觉察,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对生命没有敬畏只有剥夺的时代。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存在的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分,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我们要时刻保持着敬畏大自然之心,我们的一切都是从自然中提取的,是大自然供养了我们,他就如同我们的母亲一般的无私。但是他也是因为很有脾气的母亲,当你做得不好,做的不对的时候,它就会惩罚你,让你知道自己的脆弱和不足,让你学会敬畏之心。
近几年,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新冠病毒等的大范围流行,给人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一次次重大疫情表明,由于破坏自然环境和滥食野生动物,人类正在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在这一次又一次报复面前,人类必须痛定思痛、幡然警醒,致力于强化人类对天地万物的敬畏。
大自然是人类获得物质、能量、信息和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唯一源泉。没有大自然的恩赐,人类的生命旋即终止。中国传统文化把天视为人类之父,把地视为人类之母,把万物视为人类的同胞。实际上,天地万物远在人类之前就存在,它们是我们的远祖,我们应常怀感恩爱护之心。
敬畏和爱护生命才能和谐共生
生命是天地万物中唯有生物才拥有的,敬畏生命就是敬畏生物。当它们受到伤害时,我们要有怜悯、同情之心,尽力保护它们。这也就是孟子所要求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对自然和动植物的利用和摄取必须有理、有节、有情。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生存,不可避免地要从自然中获取资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要懂得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取用有度。人类要呵护和蓄养天地万物,促进其繁荣昌盛,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人都应有颗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
敬畏之心源自于人的信仰,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能既敬重又畏惧,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才会知道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
心怀敬畏,是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既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又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20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