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想轻松提分,绝不是靠蛮力,要不然传统的补课刷题对很多孩子来说,为什么常常没多大效果?
有家长来咨询时告诉我,很为孩子的学习头痛,花了十几万报过一对一的补习,补得昏头昏脑,成绩还不升反降。
我说,要想做到专业化的提分,它一定是有目标,有关键动作的。比如:
1. 听课板块:专注、记录、反馈、互动、复述
2. 作业板块:排序、整理、完成、检查、改正
3. 考试板块:复习、归纳、答题、检查、评估
我问家长,在这些跟学习有关的关键动作里面,孩子做到了并感觉愉快的有几项?
家长承认,最多只做到了不到1/3,而且有些可能还是在不情不愿的状态下去做的。
所以呀,如果孩子没有进行过专业化的学习模式训练,想稳定提分,那真的是只能在梦中实现。
情绪赋能提分课程,就是教会孩子一种高效调节情绪的方法,然后孩子就有能力对自己学习的全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你想想看,对于同一项工作,你心情好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工作效率是不是大不一样?
如果在以上这15项关键动作里面,孩子运用情绪赋能的方法,把自己在每一项动作上的学习状态和效率哪怕只提高5%,那15项叠加起来,你算算是多少?
所以说,轻松高效提分,是有技术含量的,而且并不像大多数孩子和家长以为的那么难,只是你还没有掌握揭开自身潜力封印的方法而已。
这也是快马老师为什么反复呼吁:情绪调得好,成绩差不了。
②
孩子学习时杂念太多,难以专注变拖拉?一个妙招把心收回来,只需1分钟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曾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普通人每天会在脑海中闪过1.2万~6万个念头。
其中80%的念头是消极的,95%的念头与前一天完全相同。
很多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就是被各种各样的念头牵着走,常常忘记了自己当下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那些无明确目标的刷短视频、看新闻、聊天、玩游戏,基本都是因为念头太多,太分散,大脑无法处理得过来,而不知不觉形成的行为。
大人都这样,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就更普遍了。
所以,很多孩子在学习时容易分心,太正常不过了。
怎么办?
比如,在情绪赋能提分方法中,有一个【作业提速模型】,会提醒孩子首先列出3个最有利于做作业的典型行为。
然后运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技术,把自己的情绪调节至最佳学习状态,就可以开始执行那3个典型行为。
每次运用这项技术,基本就需要1分钟左右,熟练掌握之后,有的人甚至10秒钟就可以了。
都说专注力是提高孩子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元素,如果通过讲道理就能提高专注力的话,那家长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
所以,我作为技术流的提分教练,常常会从术入道,帮助你更快看到结果,这样你才有信心坚持下去,对不对?
如果你孩子也有在学习时专注力不够的情况,私信我:收心学习,我来告诉你怎么处理。
③
说实话,做了那么多年的咨询与辅导,我见过的学生成千上万,什么作业拖拉呀,学习不主动呀,其实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见识太少。
见识少,三观就建立不起来,孩子没梦想,所以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以及往哪个方向去努力。
你要问怎样提高孩子的见识,古人早就已经告诉过我们答案了。
一是读万卷书,
二是行万里路。
但有不少家长重视了第一条,往往忽略了第二条。
有些人以为,行万里路,就是多带孩子去旅游。
你这样做,可能只行了个皮毛,孩子一路老是走马观花,逛逛景点,拍拍照片,吃吃喝喝什么的。
回家后别人问他感觉怎么样,他是不是只知道回答:还行、可以呀、好玩······
带孩子去旅游,要想游出意义,游出价值,游出孩子的学习动力,你就得做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情。
比如:在出发前,跟孩子一起了解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做个地标景点的简报,然后让孩子有针对性地找到这些地标景点,看看网上的介绍与真实的场景有什么不同,孩子还可以发现哪些简报上没有提到的特点。
回来后,让孩子回顾这次游行的收获,跟他未来的梦想有哪些联系。
你还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一篇游记,发表在网络媒体平台上,读者网友们的点赞和评论,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这样的事情,一般人看起来好像挺难办的,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情绪背后的力量。
如果你和孩子学会了情绪赋能的方法,只要调对了情绪,做简报、写游记什么的,本身就是一种开心的体验。
孩子做开心的事情,需要逼吗?
根据不需要,而且还乐此不疲呢!
当然,要想经常出门旅游,对钱包也是一种考验,幸好,还有其他的体验方式,成本很低,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也很不错,我经常推荐给学员家长的就有2种,你也想知道的话,这条朋友圈评论区打【开拓视野】,我来告诉你。
④
有62%的人老了之后,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
一位好朋友发了这个统计图给我看时,连连叹惜,觉得自己没有从小抓好孩子的教育,现在孩子上初中了,学习比较吃力,成绩不理想,确实有点后悔了。
我说:别急,你不要只看表面数字,要看到背后的机会。
她问:什么机会?
如果有62%的人老了之后,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那说明有38%的人老了之后,不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
那这38%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经验呢?
我们能不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呢?
如果有62%的人老了之后,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那说明有62%的人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没有及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这62%的人为什么没有及时反思和改进呢?
他们有什么困难和盲点呢?
我们能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呢?
朋友顿时来了兴趣,跟我聊了一个多小时,越聊越感觉有希望。
要不是我老婆催我吃饭了,估计她还放不下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