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散文集,浓缩了25年跑出来的人生哲学,文集名称就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本篇文章的灵感就来源于此。
可以说从决定出国的那天起,我就在为学习做饭做准备,而这个“准备”,一直是“心理准备”……今年8月份,是出国前的最后一个暑假的最后一个月,老爸老妈为我不会做饭显现出一丝丝忧虑,于是老爸决定从煎蛋开始教我。不知为何,我似乎先天对火苗有发自内心的恐惧,以至于在第一次做饭的时候,铲子竟然脱手飞到了地上,在一旁的老妈毫不掩饰对我的嘲笑……
学习做饭就此作罢。临行前,老爸特意买了4罐红烧肉罐头给我带上(从而导致行李超过“90斤”上限……),我就这样一个人拖了三个行李箱来到了利物浦。
迎新周,吃够了面包牛奶麦片番茄酱,恰巧在此时,不会炒菜的我,又看到朋友圈里令人艳羡的美食图片,有自己掌勺的,也有在全国各地享用美食佳肴的。在当时,如果想吃中餐,就要去中餐馆,一份番茄炒蛋就要£7上下(折合成人民币,在¥60上下),就这样,因为心疼在祖国赚人民币的老爸老妈,致使我虽然还没有“下得厨房”的能力,但是,凭借着一颗艰苦朴素的心——学做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没错。从各种简单食物入手,好不好吃是次要的,重点要好看,色彩要缤纷,摆盘要美观,这样照出来的照片才能称之为“照骗”,给自己的清晨一缕阳光,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随着对厨艺的兴趣越来越浓,我开始尝试炒菜,西兰花,土豆,虾仁,胡萝卜,番茄,红薯,茄子,玉米,豌豆等等,都是我最初选择的材料。就这样每次一边翻菜谱,一边做菜,一个月的时间,我从室友口中那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成为了一个可以一周21顿饭不重样的小厨娘。
是什么让我发生了这一系列的改变?答案是——出国。
家,就是我们最真实的舒适圈,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从小在父母庇佑下成长起来的、20岁出头的青年。我们可以在家里犯懒撒娇,因为我们不做,父母会做;但是在外,我们不做,没人会做,这就是差别,也是让我们成长的机会。我每天会记录当天自己做了那些从未做过的事,比如:会为自己和朋友腌制蜂蜜柠檬,会为自己做意大利番茄肉酱面,可以自己去银行开通银行卡,也可以给滤水器更换滤芯……
出国,逼迫我跳脱出原有的舒适圈。放弃了在国内的实习机会,放弃了在国内的讲课机会,放弃了和父母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放弃了我熟悉的国情和语言环境……有时我也会想,出国,生活费和学费都比国内高很多,到底值不值?我的答案是,值。不断练就抗挫折能力,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我们要走走看看,一边发现差异,一边总结经验。如果不出国,我可能会学会做饭,可能饿不死,但是也可能永远也不会爱上做饭。这种种的经验,都会融入我们的头脑与骨髓,被我们一生携带,成为我们永久的财富。
这就是我认为的跳脱出生活顺境的意义。
以上是照妖镜的一点感想,我们下次见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