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2】《长路风雨》(第一部)彩霞●人生●梦

作为人生起步阶段的少年儿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德智体三个方面做到最好。首先,要做一个美德少年。从小立志向、有理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到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少年志向定位于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同时,还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心胸坦荡,志趣高尚,为人诚恳,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维护集体,公而忘私,见义勇为,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勤俭节约,艰苦朴素,遵守纪律,响应号召。




其次,要做一个有为少年。为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博览群书,多才多艺。真正做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不惜付出辛勤的汗水,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时刻准备着。


再次,要做一个健康少年。多参加文体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生活规律,科学作息,讲究卫生,习惯良好,爱护健康,劳逸结合。


我们班,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儿很足,都争先恐后比着学,学习成绩在全年级一直领先。希望大家不要固步自封,不要有丝毫的松懈。现在,其它几个班的同学们也都在拼着劲儿地努力,瞄着咱们班,要撵上咱们班,超过咱们班。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你争我夺,不进则退,稍有放松,就会落后。所以,大家要不懈努力,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告诫人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不畏劳苦,在崎岖的小路上奋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历史上传为佳话的‘划粥割齑’的故事,讲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从小开始就孜孜不倦地刻苦读书的事。范仲淹自幼丧父,母子俩贫困无依,母亲抱着两岁的他改嫁到朱家。朱家是当地的富户,但范仲淹为了励志,常去附近的长山醴泉寺寄宿读书。在醴泉寺的僧房里他起早贪黑,昼夜苦读,给僧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抓紧时间读书,也为了省钱,他连吃饭都盘算,每天煮一锅粥,粥凉凝结以后,用刀划成四块,再切几条咸菜,早晚就着咸菜各吃两块凝粥就算了事。他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在乎,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由此,后世对他就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他在醴泉寺读了很多书,学到不少知识,这样过了快3年,当地的书籍已经渐渐地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为了求得好的老师指点,使自己的学问有进一步提高,他决定外出拜师学习。他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带上琴剑,流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家乡,徒步求学去了。他到了当时的南都,进入著名的南都学舍学习。到那以后,他十分珍惜新的学习环境,废寝忘食地攻读,日夜不辍,依然每天只吃粥。同学中有个南都留守的儿子,对他很是同情,就从家里拿来一些好吃的食物给他。范仲淹开始时不肯收,后来推辞不过,就留下了,但是却没有吃,好吃的食物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听任佳肴发霉。他依旧每天吃着自己做的粥。留守的儿子见了很不高兴,就责怪他:


‘我看你每天生活得很清苦,心里同情你,才从家里拿来好吃的饭菜。但是,你却一点儿也不肯吃,难道你觉得吃了我送给你的饭菜,就有损你的人格了吗?’


图片


范仲淹听后,长揖致谢,向对方解释道:


‘我不是不接受你的好意,我非常感激你。只是我多年划粥割齑已经成为习惯了,现在一旦享受这些美味,恐怕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将来再吃苦就受不了了。’


范仲淹多年苦读,从春到夏,经秋历冬,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数年之后,他对儒家经典著作的主旨,已经贯通。有时兴起,就吟诗作文,慨然心系天下。范仲淹学习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次,宋真宗率领百官路过南都,全城轰动,人们争相看皇帝,范仲淹却不为所动,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意跑来劝他:


‘快去看看吧,机会千载难逢,千万不要错过了!’


但范仲淹只随口回了一句话:


‘将来再见也不晚。’


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


图片


范仲淹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甘于清苦,持之以恒,一心向学,奋发向上,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历史名人,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他做官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敢于直言,力主改革。经他推荐选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的文学素养很高,曾经写下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抒发了他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担忧分愁的思想,也是他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的这种先忧后乐思想和志士仁人的节操,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光辉闪烁的精神财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