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输出的第一篇文章,旨在通过对今天教育的现状的分析,思考人工智能在其中的应用范畴。
今天的人工智能在中国遍地开花,大数据和应用场景的丰富给了它施展自己拳脚的空间。安防,家居,教育,制造业,物流,叫车,电商,新闻等等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契合点。有一些想借用人工智能为自己用最少的生产力创作出最多的生产资料,有一些想借助智能的力量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也有一些手里拿着技术,眼睛盯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拼尽全力搜寻每一个需求的可能性,这些就不过多讨论,谈这些的稿子已经铺天盖地了,我想借这篇文章主要聊聊怎么用人工智能救救今天中国的教育。
我说救救应该也没什么夸大其词,我们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在一个从小就开始努力学习,走到学业最后(大学毕业)却收获甚微的怪圈里。很多人会说,学习给了人基本素养,给了人更宽的眼界,给了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可是交的学费,辅导费,花的时间,精力的初衷是为了获得这些么,好像唯独把知识本身丢了。
这个教育的现状是限制我们创新发展难以持续的很大隐患,对于国家来说,大学毕业生不能输出足够多的真正人才,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国家发展动力不足;对于个人来说,在很宝贵的二十多个年头,很少有人真的享受于学习本身的快乐,机械一般的为了一个尚不明确的目标埋头努力,一代又一代就这样消磨着一个家庭所有的精力。
问题究竟在哪?
我没有在教育机构工作过,也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但是我做了二十五年的学生,从我和对身边人从懵懂无知到娶妻生子的完整学生历程简单分析分析,我想也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因为学生才是这个链条的核心,也是产品的最终服务对象。我们就以“小明”的口吻来讲讲他的这二十几年的学生生活,更容易让读者带入,也更容易说明问题。
下面我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反应一种教育现象。(请仔细咀嚼,或重复阅读)
我叫小明,今年七岁,开始读小学啦,我每天要上六节课,老师在下课之前会留一些当天的作业,不过我不是那么聪明,教过的知识总是忘,回家之后要很长时间才能把题目做出来,当然如果妈妈在的话,她会陪我一起学,有的也会问她,我妈妈好笨,有一些题目她也不会做。也有很多时候他们有工作要忙,不在家,我就偷偷懒,看看电视,或者找小朋友出去玩。
有的时候考试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就会不开心,会找老师谈,会帮我报很多课外的辅导班,这些辅导班真的不便宜,爸爸妈妈只能更加努力上班了,我能见到他们的时间也比以前少了,我不想让他们这么累,也不想他们看到我的成绩不开心,所以我要努力学习。
有两次成绩考的不错,爸爸妈妈很骄傲的在朋友面前夸我了,他的爸爸妈妈脸色就不怎么好看呢,有时候听说谁家的小朋友报了什么辅导班,他们怕我被比下去,也帮我报了,所以我的一天也是很充实的,有好多事情要做。可是我还是有点糊涂,大家都想我好好学习,我学的这些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呀;其实如果能多玩一会就好了,可是还有好多作业没写,有学校的,有辅导班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才能不那么忙呢……(后续一起分析)
上初中了,学校的课程比小学多,晚上还有晚自习,放学之后就不能上辅导班了,不过爸爸妈妈担心我成绩不好,就给我在周末报了辅导班,一对一的那种太贵,就报的大班的这种,也可能是人太多了,同学们都不怎么听课,有的坐在后边聊天,有的看看最新出的漫画,老师有时候会喊一下,过一会又骚动起来,十几天也就糊里糊涂的过去了,所以,对于成绩的提升也就效果不大了。也和爸爸妈妈说过这种辅导班还不如不报,可是他们说,还是报吧,上总比不上强。
到了初三,学校“迎接”中考的氛围越来越浓了,早上六点多就要开始早自习,爸爸这次要不到五点就起床做饭,困的他上班直打哈欠,我的早自习其实也很少有不困的时候,但是,中考是大事,我不能让成绩掉下来,而且成绩不好的话,也少不了爸妈的指责,毕竟他们也花了那么多的钱在我身上,成绩不好,钱都花哪去了呢?
16岁了,中考勉强过了统招线,还算对得起爸妈了,那些自费上的同学还要多花不少钱,今年还是多少有点抄袭的,毕竟没复习好的总是要想一些额外的办法嘛,不过现在管的越来越严了,多数还是不敢的。从进了高中的大门起,貌似高考就迫在眉睫了似的,学校为我们找到了这十几年学习的意义——考上一个好大学,周末的辅导班继续排上周末日程。
高一的课程有九门,作业满满登登的挤在了自习课中,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对我和我爸妈的双重考验,我看他们比我还紧张,政史地背啊背,理化生算啊算,没过几周卷子就摞起很高了。
现在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比较多,可是我就几乎不怎么在家了,有时候几天都见不上面,哎,有点悲催的是,见面聊的都是学习,想说点别的,还有点不知从何说起。高考临近了,同学们都在抬头看倒计时和低头做题中反复着,时间越过越快,佩服那些重点班的同学,每天做的题比我们多几倍,听说人家拿道题就会做,像我这种在普通班成绩中上等的还是错误连篇。老师也会时常鼓励我们,没事,上了大学就好了,再累就这几十天。
终于,考试落幕,成绩出来报志愿,反倒迷茫了,成绩能报的学校还是有几个,不过应该报什么专业啊,这都什么名词,都没听说过,最后还是选能考上的希望大一点的吧,然后专业在这里面尽量靠前一点,再服从调剂,就这样。
踏进了一直被老师,爸妈挂在嘴边的“大学”的大门,新的城市,新的学校,新的人,在这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都从开始的对一切充满好奇到找不到方向,大学之前都有人领着往前走,就算自己什么也不想,第二天也会排满别人安排好的任务。可是现在方向在哪呢,慢慢的我想从专业入手,毕竟读了这个专业,还是要好好学一学,打开书,一脸懵,这图,这名词,这公式都是啥,看了半天竟提不起一点兴趣,算了,回寝室吧,室友三个人在玩游戏,两个人在看小说,一个跟着对象出去逛街了,感慨一声,这好像才是大学生活嘛。
四年很快,因为时间经不起混,当然混不混毕了业才知道,找工作的时候面了好几家公司,要不就是看我实力不够,要不就是我感觉他给的工资太低了,那些在学校里得了几次一等奖学金,或者是在学生会的就好找很多,各个学校跑个遍,终于签了一家公司,是在一个厂子里,从底层做起,月薪三千多,不管怎么样,也算找到了。
啊~我的任务完成了,我爸妈的任务也完成了。
22岁,开始上班了,工作还是挺辛苦的,有时候要熬夜加班,有时候还要各地出差,不过还不会什么,去别的公司更难,先做着吧,有时候也会想,学了这么多年,究竟是为了什么,最后好像竹篮打水一场空。过了几年,结了婚,有了孩子,看着这个小生命,我想,我要为你多努力一点,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你一定得考上好的大学,别像我一样,忙忙碌碌没什么成绩,你要更优秀。
然后,循环开始... ...
好了,“小明”的故事讲完了,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些许感触,不能说他的学生时代代表了所有,但是也能代表普通的大多数人,有的家境好,有的雇保姆,有的过分宠溺孩子,这些不谈。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拆解开来:
小学:
每天忙于学习,但是不知道学习的目的
父母每天在外奔波,少于陪伴,影响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性格培养
为了让身边的人高兴而去学习,要承担更多,却并不快乐
每个孩子情况不同,学校作业繁多,家长和孩子难以应对
家长喜欢对外攀比,给孩子和自己都无形造成很大压力,导致功利性太强
想玩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不多,难以养成兴趣爱好,错过最佳时间
初中:
辅导班要么价格昂贵,要么效果不佳,补课就是一个形式
学校学习时间不断增加,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负担
父母压力更加大,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加上孩子年龄段的特殊性,难免争吵
高中:
钱花了不少,孩子父母精力也花不少,却还是要自费,没能解决学习问题
中、高考作弊现象时有发生
高考成为这十几年上学的唯一意义,所以意味着一旦失败,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每天机械一样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培养一批优质机器和非优质机器而已
家长压力达到峰值,给孩子也造成很大压力,学习更为迷茫,痛苦
父母孩子疏于见面,话题尴尬,高考成了孩子一个人的战场
所有人都说大学是一种解脱,这种观念是大学不能真正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
都知道努力为了未来,选志愿才知道,自己还不清楚努力的未来是什么
大学:
没有人领着,很快陷入迷茫
习惯跟风,会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活环境
报考了解不深,上了学才知道不喜欢,耽误大好时光
总流传着大学是该放松,该玩的思想,但是这四年才是培养工作能力的关键时期
四年浑浑噩噩,找工作步步维艰,最后只能在几个不好的里选一个能接受的
都以为学生时代的结束是一种解脱,其实人生历练才刚刚开始
工作:
生活压力大,会将经验,感悟,希望一并寄托给下一代
我们站在终端,回头看,不免苦笑,这二十二年甚至更多都在忙什么,似乎我和父母都在这段时间里努力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是大学毕业了,现在的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呢,有什么实打实的知识么,如果大学放松了,那也就真没剩什么,那这二十二年的花费的大部分时间不算浪费么,循环还在继续,停不下来,问题在哪,该怎么办。
《未来简史》里有这样一个观点,每个人在出生之后就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被编织好的故事网中,这些故事是由少数人为了让大多数人能够有秩序的服从管理而被创造出来,并赋予其意义,人们会无条件的相信,是因为身边的人都相信,身边的人之所以相信是因为他们身边的人也相信,就像病毒,四散开来,为每件事情贴上标签,给予意义,人们只管麻木服从,并不会深究是否一定要这样做,因为每个人只是浪潮中的一滴水,在思考的同时,已经被推着朝大多数人的方向冲走了。
我们如果想从现在这个并不完美的网中挣脱,就需要编造出一个新的故事,写这个故事,需要国家一点一点慢慢渗透,更改剧情,讲给少部分人听,如果效果不错,再让大家都听听,不过这个周期不会短。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种新型的生产力可以快速发展,上面我列举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方向,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人工智能能否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为现在教育存在的一些诟病得以缓解或消除,这是作为企业家或者产品经理该思考的。根据上面的问题,有几个的方向可以定义产品:
家长(工作体制,帮助沟通)
辅导班(通过机器提供教育平台,更全面,更精准,缓解家长负担)
教育环境(为学生的生活安排合理的计划,甚至针对个人,不用时间代表努力)
孩子心理(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知道学习的终点,不是在迷茫中忙碌)
教育体制(考试,作业更精准)
兴趣培养(从兴趣角度促进学习,培养读书,交流学习的环境,不对书本排斥)
码的好累,后续有新的想法再更,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