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否留意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有些景点明明就在身边,你也总是口口声声说要参观,却迟迟没有付诸行动。就这样,年复一年,你仍未涉足那一方天地。
比如,二七纪念塔。
自1988年起,我便在郑州生活。早些年逛街时,二七广场是我常去的地方,后来更成了我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尽管我曾在二七塔旁留下过一些照片,但从未步入。
直到二十八年后,2016年元旦,我才和妻子首次登上二七塔,俯瞰周边既熟悉又陌生的风景。
再如,河南博物院。
河南省博物馆在人民路时,我未曾造访。
1998年它迁至农业路,更名为“河南博物院”。又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仍未前往参观。
直到去年,我生日的前一天,才与妻子一同走进这座拥有厚重历史与文化的殿堂,感受中原大地数千年文明的韵味。
哈哈!这真是:近在咫尺的风景,远在天边的脚步。
02
河南博物院
河南,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大省,文物藏品大省。
河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2009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徐光春就曾感叹:“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博物院的主展馆共有四层,展厅设有十六个之多,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当天下午花费近三个小时,一楼的前四个展厅才勉强逛完,它们所展示的都是先秦时期,分别是:新石器、夏商、西周、东周。
置身于这片文物的海洋,每一件藏品都仿佛在低语着它们的故事,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驻足细赏。
然而,文物的世界如此博大精深,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寻宝之旅。
就在上个月,利用两个周日的闲暇时光,我早早地从家中出发,再次迈进河南博物院的大门。
经过这两次的寻觅与探索,我终于将剩余的展厅一一浏览完毕,心中满是收获的喜悦与不易的感慨。
03
九大镇院之宝
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官方网站将其出土方位标注在河南省轮廓图上,清晰直观,仿佛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①贾湖骨笛
中华音乐史的奇迹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
舞阳县贾湖出土
骨笛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
这件骨笛经测试可吹奏七声音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②杜岭方鼎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饪食器)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1974年郑州市张寨南街窑藏出土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因此,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该方鼎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中,这种商代前期的大型王室重器,提供了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依据。
杜岭方鼎共有两件,大的命名为“杜岭一号”,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小的命名为“杜岭二号”,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同样将杜岭方鼎尊为镇馆之宝。尽管这两馆陈列的并非原件,但其背后的逻辑并不难理解。
如同众多国宝级文物在国家博物馆安身立命,各省的珍贵文物也往往在本省的省级博物馆中占据一席之地。
以著名的司母戊鼎为例,这件国宝重器一直收藏于国家博物馆。2005年,殷墟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阔别安阳59年的司母戊鼎,获准回安“省亲”,展期为三个月。
③妇好鸮尊
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器物为写实的鸮鸟形象,圆雕造型健硕有力,细部刻画纤毫毕现,利用两足与尾翅形成三点平衡,既呈现出工艺上的美观效果,又达到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器身的龙、凤铸件单独铸造,与器身接合而成,整体用范达到10多块,体现了商代青铜仿生铜器的高超工艺。
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在夏商时期展厅的墙上,挂着一幅“殷墟遗址分布总图”。
我轻轻触碰这幅图,手指停留的地方,正是心中那片深爱的家园,我从小生长的地方,它坐落在殷墟保护范围之内。
我对此总是满怀自豪,常以此津津乐道。
④玉柄铁剑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
该剑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与玉质剑柄嵌接组合。经鉴定,剑身采用块炼渗碳钢技术制作而成,这是我国目前经科学鉴定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从出土痕迹看,原剑身以丝织物包裹,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
它将我国的人工冶铁历史推前了近两个世纪,被专家们誉为“中华第一剑”。
⑤莲鹤方壶
酒器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1923年新郑县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以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善,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
莲鹤方壶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青铜器”。
莲鹤方壶共两件,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底部稍有残缺,为区分,命名为“立鹤方壶”。
郑公大墓出土了数百件珍贵文物,其中,工艺精湛的莲鹤方壶、庄重肃穆的九鼎八簋,以及独具匠心的蟠虺纹铜鼎等青铜器尤为引人注目。
正是一百年前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催生了河南博物馆的设立,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路。因此,才有“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的说法。
⑥云纹铜禁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此器身饰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附于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整件设计精巧绝妙,造型现丽庄严,纹饰玲珑剔透。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
⑦四神云气图壁画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永城市保安山梁共王陵出土
壁画长5.5米,宽3.35米,位于墓室顶部。画面主体为一矫首飞动的苍龙,四周携朱雀、白虎与似鱼的怪兽,构成四神云气图。画面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且保存完好的壁画。
⑧武则天金简
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
1982年登封县嵩山峻极峰北侧发现
金简重223.5克,以纯度90%的黄金制成,上刻双钩铭文63字: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意为:武则天虔诚信奉道教真理,渴望长生不老,故特派小使臣胡超到嵩岳天门投递金简一通,乞求三官九府免除其罪名。
金简上有五个武则天自造的新体字,分别是圀(国)、曌、日、月、臣。
这枚金简是目前唯一见到的、与武则天有直接联系的可移动文物,是研究武则天晚年思想行为的珍贵实物资料。
⑨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
北宋(公元960-1127年)
1987年宝丰县清凉寺出土
出土于宝丰县清凉寺村(古代汝州)汝官窑遗址。侈口,长颈,腹圆鼓,圈足。瓷瓶通体施天蓝釉,足端露胎。腹部刻有花叶纹,整器布满开片。
“天下名瓷,汝窑为魁。”在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河南不但独占其三,而且汝窑位居魁首。
关于汝瓷的颜色,有文献记载:“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它是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蓝釉器物,而且是极为少见的刻花作品,其稀世程度,可见一斑。
04
其它九件珍贵藏品
九大镇院之宝,如同九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而我心有所属的另外九件珍贵藏品,则如同九颗闪烁的星星,点缀在这片文物的星空中,它们共同诉说着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①彩陶双连壶
酒器——五千年不变的情谊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1972年郑州市大河村出土
红衣黑彩的两壶体并列连接,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这种饮酒器皿在当今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以作为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专家认定,炎黄二帝结盟之时,就是用双连壶共饮盟誓。彩陶双连壶极有可能就是交杯酒的鼻祖,被誉为“中国古代彩陶之冠”。
彩陶双连壶是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原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②乳钉纹红陶鼎
鼎之滥觞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
1977年新郑县裴李岗出土
该器系手工捏制而成,表面乳钉既可加固器体,又可作为装饰。陶胎中有意加入粗砂粒,使其在高温下不会发生崩裂。
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鼎。
③刻辞卜骨(H23:4) 刻辞卜骨(H93:1)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1973年安阳市殷墟小屯南地出土
河南博物院收藏甲骨卜辞300余片,这些甲骨文主要来源于1929年和1930年河南博物馆的两次考古发掘,以及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的发掘、1966年的购入、1973年的出土及个人捐献。
④“后母辛”四足铜觥
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器物前部为立兽状,后部为鸟形,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后母辛”三字铭文。“母辛”与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实为一人。妇好是生称,辛是庙号。此器是商王武丁子辈对其母妇好所作的祭器。
⑤蟠虺纹铜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侈口,束颈,深腹,圜底。颈部两侧附有两个曲耳,底部附三个兽蹄足,上腹部有两个牛首环钮,故而又称“牛首鼎”。耳部饰蟠虺纹和几何纹,颈部自上而下饰蟠虺纹、重环纹和三角纹各一周,上腹部饰五周蟠虺纹;下腹部饰夔龙纹带和以夔龙纹组成的叶状纹各一周。
⑥“王孙诰”编钟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
“王孙诰”编钟共26枚甬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套甬编钟。其音域宽广,音律和谐,音频准确,体现了楚国音乐文化的高超水准。
⑦神兽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楚国墓地M9出土
楚地巫风盛行,楚人铸造的青铜器也以奇丽诡谲的想象取胜。此神曾为乐器支架,遍布全身的龙凤纹、涡纹以色泽鲜艳的绿松石镶嵌而成,华美瑰丽,造型奇特,制作精美,宛如神界之物,反映了楚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⑧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永城市僖山汉墓出土
汉代帝王为死后肉身不腐以及灵魂不灭,用金、玉编织金缕玉衣,作为尸体保存的高级殓服,这是汉代最高级别的葬俗。这件金缕玉衣是由从永城僖山汉墓中出土的1000多片玉衣残片修复而成,是继满城汉墓后出土的较完整的金缕玉衣。
⑨三彩骆驼及牵驼俑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62年洛阳市南郊唐墓出土
此驼昂首甩尾,作嘶鸣状,体态饱满健壮,四肢强劲有力,气冲霄汉,充满精神和力量。其釉色艳丽,以黄、白、绿为基本色,其中驼身为黄色,鬃毛及驼峰为白色。
牵马俑为一胡人,高鼻深目,神态自如,表情庄重。他头戴幞头,身着褐色翻领长袍,腰系行囊,下穿小口窄裤,足穿靴,双手握拳作牵骆驼状。其造型惟妙惟肖、雄姿勃勃,静中有动。似在驯服骆驼,又似整装待发,即将踏上凶险未卜的征程。
唐三彩是以高岭土或黏土作胎素烧,然后施以含有铁、铜、钴、锰等不同成分的彩釉,再次入窑焙烧而成的一种铅釉陶器。在烧制中各种色釉流动浸润,变幻莫测,艺术效果自然天成。
05
其它展厅
06
寻宝之旅告一段落,在出口处的留言簿上,我认真写下自己的参观感言。
略为可惜,现场的水笔不给力,字迹似无还有,嘿嘿。
走出主展馆,眼前的景色为之一亮。
满树雍容的绣球花,簇拥着优雅的竹林,它们似乎都在微笑,为游人送上温馨的告别,抑或是再次的相邀。
我满载收获,结束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文化之旅,步履轻松愉快。
杨思革 2024年4月30日于郑州
文/编辑:杨思革
图:杨思革、苏文静
特别说明:文物的介绍来源于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