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周更第三周,我想作为入职15年的老师记录一篇“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
1.关于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
一位老师写了关于指导实验操作的反思,学生年级是小学5年级。针对老师把实验操作方法的文字表述改进细分为3-4条,我把我的经验进行了反馈。如下:
“老师能对自己一节课的教学细节作出反思并进行修改是很好的哦。关于实验操作的ppt提示,我以为再细化的步骤文字都不如图片提示来得清晰了然。”
文字转换成场景是需要我见过那个场景才能转化的哦。
对于小学高段(5、6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看实验操作流程,我会选择把实验操作流程拍成图片做成ppt哦。
2.关于六年级《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的一课有关新产生的气体验证哪些特点的指导。
我根据教学目标没有选择讲授吸热反应。反而是婚后实验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这里,我建议采用原来西一路秦老师的思维引导。
秦老师说:“这个新产生的气体会是哪一类呢?会不会是空气呢?
让孩子们回忆一哈空气的性质。
(1).利用空气助燃vs新气体不助燃的实验现象,支撑“新气体不同于空气”的假设;
(2).再利用第二个实验——准备一个500ml的烧杯,一个高2cm的蜡烛和一个高5cm的蜡烛,一瓶收集好的未知气体。操作:a.将两个蜡烛放进烧杯后,都点燃;b.将集气瓶里的未知气体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烧杯。c.倒入至2cm的蜡烛火焰熄灭,而5cm的火苗依然燃烧。说明未知气体没有到5cm的高度,没在烧杯里往上飘,不比空气轻。
以上两个现象说明新气体有不支持燃烧,和不比空气轻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与我们知道的空气性质不同。再回到课本文字证据——新气体其实是二氧化碳。
3.关于一二年级的科学课课堂秩序。
(1). 老师除了准备课本里的知识、实验器材、课堂上真的可以多使用sticker奖励。课后也可以准备一些小文具集sticker换更多奖品。
(2).建议刚入职的科学老师下载一个“形色”app,拍摄时要尽量照全花朵、叶片、果实等,这样app可以帮助认认校园内常见的植物。孩子问到时可以给他们一个较为科学的答案,也是老师树立形象的好机会哦。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些以前觉得不用记录的教学反思。其实如不是老师们写了反思,我是不会记录这些“有关教学反思”的反思的。因此感谢“教学反思周更营”的存在,让我有机会把我的一些即成想法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