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呼和浩特应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因而古迹众多。离大召不远,有一座金刚座舍利宝塔,是呼市市区最早的一处国保级文物,那塔俗称五塔。
六月的一个清晨,用过早餐,与酒店的服务生打听五塔,他殷勤相告,边指点边标准微笑着,我也是边聆听边标准微笑着回应。最后也没记住大概,只知道应是不远的。
这一日的心情是随着自动门的打开而敞开的,冷不丁走到外边,还有些凉意,可想着服务生可能正标准微笑着注视着我的离开,我也就懒得再回去了,随它吧,这终归已经算是夏天了。
那个清晨,呼市的天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连着几日都是这个样子的。我没有拿伞,想着那个标准笑容再后边,也就不想再回去拿伞了。其实拿着也是碍手,如果下了,找个地方躲躲就是了,反正这一上午也没什么事情。
那酒店出来是呼市最繁忙的商业街,中山路,那时间还早,街上少有车辆和路人。呼市的城区不大,呼市人也就不像北京的上班族那样,要老早起来去赶赴另一个遥远的地方。那于我看来,真是幸福,幸福得有近于奢侈。
坐上26路公交车,摇晃上几站地,要去的地方就到了,按北京这个时段上的交通逻辑,我真是富裕了太多的呼市时间,结果赶到那里时,人家门还没开。
我陪着笑脸,向正在门口活动身体的看门老大爷解释,自己对佛法如何的向往而时间又如何的仓促。其实我对佛法并不了解,而时间也没那么仓促,只是觉得在那个清晨,与那个善良的大爷斗斗嘴,竟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大爷为难地拦着我,伸着脖子向售票员来的方向张望,最后,善良的老人还是对我网开了一面,只是在后边不停地嘱咐我,别忘了补票,别忘了补票。
原来坐落于五塔寺后街上的这座寺院,是雍正年间修建的。这里有个很有意思小插曲,牵扯些呼市悠久的召庙文化。
呼市是蒙古藏传佛教重地,明清以来城中召庙林立,曾有“七大八小”之说,因而呼市又有“召城”之谓。
五塔寺后街这里原有一小召,塔本.索布日嘎召。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原小召喇嘛阳察尔济在任归化城副扎萨克喇嘛时,借着进京朝觐察考之际,向清廷呈请建一座小召属院,清廷准许,五年后寺院建成,赐名“慈灯寺”。
那时有这寺了,但还没这塔。
乾隆年间,清廷扩修呼市前身绥远城,并以其作为北部边疆重要的驻防城市。但当地僧俗害怕此举会破坏召庙风水,遂报请朝廷修建五塔,以镇邪销灾、趋吉避凶,乾隆应允。那座燃灯寺,便有了这座著名的五塔,那寺也因而被叫做了五塔寺。
如今的五塔寺后街,便因五塔寺而存在,只是那街的名号虽在,但当年的五塔寺并未因这能镇煞的五塔,而免于兵燹。光绪年间,慈灯寺建成一百五十多年后,寺庙便毁于战火,所幸的是,这座负责保卫吉祥如意的五塔倒留了下来。
我去的时候,那院子里正在施工,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建筑着佛寺的大殿和配殿。因为这座不灭的塔,整个寺院看来都有望得以恢复了,所谓因果循环,在佛家的这片净土上就这么自觉地恪守着。
慈灯寺五塔,为金刚座舍利宝塔,其下是一方形基台,其上营建五座小塔。其基台即为金刚座,金刚在佛教中寓意为牢固锐利、坚不可摧,以此为座,寄以神坛万年永固。金刚座的外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像龛,那一个个像龛是琉璃制作的,光华润泽,晶莹剔透,远远看去,那塔仿佛就如一座精工细作泛着釉彩的瓷器,只是这件瓷器真是太过巨大了些。
金刚宝座塔起源于印度,又称为佛陀伽耶式,是佛塔早期起源的建筑样式之一,流传至我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只虽流传时间久远,但国内如此样式古塔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像慈灯寺五塔这样规模的也仅有四座,其中三座都分布在明清都城——北京。呼市的这座五塔,是京师之外硕果仅存的一座,因而更是弥足珍贵,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刚座内有幽深陡峭的甬道,可通达到台上。台上的五座密檐塔,局促其间,比肩而立。那是塔的丛林,也是佛的丛林,寄予无尽时空与无尽众生以佛法的无尽。
那五塔分别占据着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它们象征着佛法金刚界中的五方佛。他们能净化五蕴,解脱烦恼,是代表着宇宙的大智慧。与那样的智慧相比,我是何其的渺小,我想我不过是个化外之人,但我依然能在这佛的丛林中,感受到万千双眼睛的逼视,如芒刺背,可能是自己的期许太多了,欲念太多了,因而烦恼就也便太多了,所以我是难以跳出自己的三界外了。
而立于塔间,我所能做的,也只有双手合十,向每尊象征着佛的塔,深鞠一躬,我无所祈愿,我只抱歉告扰。
这时,塔檐下的一个风铃,“当”的一声响起,空灵悠远,惊澈心扉,仿若久远的一个挂念随风而至,重重地落在了心头。
这时间里,突然就想起了释圆禅师的诗一句,“闻得上方钟鼓动,又添一日在浮生”。
呵呵,该知足了。
《内蒙随笔》全集(待续):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