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提 示
▲本章详细讲述了茅台镇的名称演变史,以及历史上仁岸的设立对茅台的影响
▲全篇共1530字,阅读大概需要5分钟
一杯酒,一本书,陪你读书
了解更多白酒知识和文化
建|制|沿|革
茅台镇,是著名的茅酒之乡,世界名酒“茅台酒”的产地。属贵州省仁怀县。它与打鼓、永兴、鸭溪并称黔北四大镇。
茅台镇在历史上有过几个不同名称演变。最早叫马桑湾,因在赤水河东岸长满马桑树得名。后又叫四方井,是因为在河东岸有一股纯净的泉水,世居那里的濮(pú)人部落(注:濮族,即远古至秦汉时期繁衍生息在百濮之地的族群,即今云南、贵州,四川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因此而改名。到了宋代才叫茅台。据查考是因其街后有一个历代濮人祭祖的圣地——长满茅草的土台,当地人们又称此地叫茅草台,简称茅台。
茅台镇-图源网络
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正式定名茅台村。后由于茅台街上修建起万寿宫大庙,在庙内建了一座少有的半边桥,因此茅台村也叫半边桥。又因为在赤水河西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灵仙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因而这三个寺得名三鼓寺,茅台村又名云鼓镇。清代中叶,曾因商业发达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终因当地群众长期习称茅台难改,因而仍更名茅台镇。
茅台镇-图源网络
茅台村在清代乾隆时期,已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程转销全省各地,茅台酒亦由此远销海内外名声大振,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奖后,成为世界名酒之一,茅台村也因此而闻名世界。
当时获奖证书-图源网络
1932年茅台镇正式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茅台镇,1953年仁怀县人民政府由中枢镇迁来茅台镇。1958年升为区级镇,1967年仁怀县人民政府又迁回中枢镇,中枢区区公所迁茅台镇,茅台镇又为乡级镇。
仁|岸
所谓仁岸,就是指清代川盐运黔的四大口岸之一。仁岸就是由合江至贵州茅台村这一口岸。
贵州不产盐,在历史上,贵州絶大部分地区人民吃川盐。川盐系由四川的五通桥、犍(qián)为、自流井等盐业产区分道入黔。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四川巡抚黄廷桂于黔边设四大口岸,以行黔盐。
茅台口岸(仁岸)-图源网络
据《四川官运盐案类编》载:“就黔岸而论,川盐行黔由永宁县前进者为永岸,由合江县前进者为仁岸,由涪(fú)州前进者为涪岸,由綦(qí )江县前进者为綦岸。行商各十余家,悉是陕西大买资本甚巨”。由合江至贵州茅台村为仁岸,茅台是川盐由合江县经赤水河至茅台村为水运终点,同时又是陆运起点,转运贵州省内各点销售。
川盐盐号地图-图源网络
当时仁岸盐商陆续在茅台设立盐号,逐步繁荣了茅台镇的经济,也促进了茅台地区酿酒业的发展。清代开通赤水河道,对提高赤水河航运能力,加快仁岸盐运输和繁荣茅台地区经济起了很大促进作用。据《遵义府志》载,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sì)向清朝庭奏请开通赤水河道,于次年三月竣工。但二郎滩到马桑坪一段,因河床狭窄,滩陡流急,两岸悬崖峭壁不时崩坍,阻塞河流,加上当时技术条件差未能修通。
赤水河航拍-图源网络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贵州织金人)为了开发利用赤水河,把贵州和云南的铜、铅、木材等运到北京,再把川盐运到贵州,奏请光绪皇帝批准,再次疏通赤水河道。1880年完工,改善了赤水河的交通运输,增加了货运量。
丁宝桢-图源网络
每年由赤水河运茅台的盐大约650多万公斤。同时,丁宝桢还改革盐政,对世代经营盐业的盐商,延揽到其幕府,参与其事。这些对于仁岸盐业及酿酒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仁岸著名的四大盐号“永隆裕”、“永发祥”、“协兴隆”、“义盛隆”,在茅台大建盐仓。
标有仁岸永隆裕的十两钱锭-图源网络
茅台酒通过商旅,运销到外地,声名远播。据华联辉(注:“华茅”创始人)的后人华问渠回忆,“成义所产之酒,均交永隆裕盐号经销。永隆裕是我家经营盐业的商号,茅台、遵义、贵阳等地均设有号口”。
仁岸的建立和发展,吸引了许多外省客商来到茅台,使茅台镇人口急剧增加,也提高了较广泛的消费市场,促进了各种行业的发展,如酿酒、织布、制茶、印染、土陶器制作、客栈、饭店、药铺等,茅台酒更是首得其利。
▲括号内“注”的内容与拼音非原文所有,为此处特标注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