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家绘本馆在一个英文机构内,每当我和家长们聊起来我们家俩妞从出生到现在5岁/3岁,每天会有3-5本的故事时间和幼儿园后1.5小时自由玩耍时间,家长们就拉开吐槽大会:
“每天哪儿有时间讲故事?”
“上了幼儿园不一样了,每天和打仗一样,根本没时间干别的。”
“我们把玩具早就收起来了,每天晚上吃完饭,练一小时琴、学半小时英语、做半小时逻辑思维的题就该洗澡睡觉了。”
“我们一周五门兴趣班,七个课时。我有时候觉得太多了,孩子都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可是我的孩子每门课都很喜欢。”
我能感受到现代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不愿听别人家孩子学了什么高大上的课程,而自己却没有给孩子接触的机会,万一自己家的孩子特别擅长这个技能呢?
就这样一门一门课程安排到每一周的每一天,直到真的没有时间再安排新的课程为止。
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就好比施着“超磷肥料”的植物,一刻“无用”的时间都没有,盼望着硕果累累的良好收成。不幸的是,将工业原理用于大自然是要付出代价的。照看土地需要时间,需要信任而不是控制。使农耕可持续就要有“轮耕”,即除了用于收成的土地,还要有完全休耕的田地。
孩子也一样。
休耕对于孩子来说就好比大人不给安排事情,孩子没事儿干,无聊到发呆的时候。我们小时候有很多这样的时候吧。
回忆下你小时候无聊的时候会干什么?制作个弹弓打鸟?拆收音机想看看它为啥会说话?一个鸡蛋一个鸡蛋磕碎了看看哪个里面有小鸡?最美好的瞬间和最记忆犹新的回忆是不是都源于儿时的无聊没事干,开始找事儿干。
你想啊,当初我们的祖先住在洞穴里的时候,为什么会往墙壁上画画?是因为对艺术有热爱吗?不,是因为无聊。
为什么古人仰望星空,能想出那么多星座和故事,这些了不起的想象力,是因为古人浪漫吗?不,是因为古人到了晚上,没电、没手机、没电视,特别无聊,于是创造力就特别强。
彼得·史比尔有一本绘本《超级无聊的一天》,10几岁的兄弟俩无聊极了,问妈妈该干什么?妈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他俩看到仓库里的螺旋桨灵机一动,拆了爸爸汽车的发动机、弟弟婴儿车的轮子、家里的窗帘、院子围栏、晾衣绳、电线,制作了一架可以上天的飞机,让看客大呼过瘾。
改编一下剧情,如果俩兄弟问妈妈:“我们该干什么?好无聊啊!”妈妈回答:“去弹琴吧。”这么美好的创造力也就没有机会出现了。
后续妈妈可能还会和爸爸商量:“你看他俩最近老无聊,要么再报个兴趣班吧。”不给无聊出现的机会,就没有孩子迸发创造力的时刻。
父母可能没有正确理解儿童时期的无聊重要性,也忘记了我们曾经也是个小孩,谁还没有无聊过。它是一个礼物,会带来“好处”,对于父母也是一种解脱,可以放松孩子的时间安排,自己也不用下班就赶去换陪着上课外班的老人,回到家吃完饭就开始监督早教作业。当孩子不停的忙碌、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他们就没有机会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只听老师和父母的话,而没有自己思考能力的孩子,未来将会是父母的附属品和替代品,而我们在最初怀孕生产的时候,一定不是这样想的吧。
给予孩子每日发呆无聊的时间,让孩子有机会深入的玩耍,将自己完全沉浸于某件事情中,这是一种参与,不论是有关艺术、建造性活动还是阅读绘本。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想象力,但只具备想象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长期的时间和空间将想象力转变为创造力,这两种能力比多几张证书更重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