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好好吃饭?
著名节目主持人梁冬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某道家名山拜访,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们一群人点了一大桌子菜,道长告诉他们道家养生的吃法,把他们的菜每人分出一小份,并让他们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每口嚼36下,要是还是没嚼碎,那就再嚼36下,梁冬说这顿饭吃了半个小时愣是没吃完,一小碗米饭吃到一半就开始打饱嗝了。
那期节目里说的是消耗率和利用率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消耗了多少资源并不代表利用了多少资源,有些东西能耗高恰恰是以为它利用率低,而吃饭也是如此,吃本身是为了汲取营养来为身体提供能量,使身体更健康、更有活力,好好吃饭就是为了提高利用率。但很多人尝尽山珍海味,却把身体吃坏了,在这胡吃海塞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忘记了吃最开始最本源的意义,现在许多所谓的吃只是为了那个味道,以至于现在人的口味越来越重,咸的不够要辣的,辣的不够要麻的。在不断寻求刺激的同时,人们迷失了自我,也亵渎了无数辛苦长成的食材,在许多人的认知中,食物逐渐变成了味道的一个符号,变成了各种调味料的搭载物,而忘记了食物本身还具备的许多其他属性。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感官是非常灵敏的,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感官逐渐变得麻木了,很多男人都经历过从抽第一口烟被呛出眼泪到后来的抽烟成瘾、从和喝第一杯酒被辣到反胃到后来的嗜酒成命、从喜欢第一个女生的脸红心跳到后来的坐怀不乱,每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麻木的过程也即是一个过度追求刺激的过程,一旦身体和认知习惯了这个刺激,便很难再改变自己的状态,也就是一个成瘾的过程。
好好吃饭,就是一个返璞归真的一个法门。
每口嚼36下,会让你重新体味食物更深层次的味道,而不是简单的甜酸苦辣咸。一口肉,从外到内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不同肉的纹理也不一样;一口饭,通过舌头抚过的每一粒米饭,你能吃出米饭的香甜;一口菜,你能感受到从外部稍显坚硬的细胞壁被咬碎之后,菜本身的汁液渗出的感觉,和那种清新的味道。
让吃饭这件普通的事情成为修行,充满仪式感。现代人缺乏这种仪式感,所谓的节日也变成了商家刺激消费的一个手段了。我曾经参加过普陀寺的一个法会,本来没想到要参加,可是去到刚好正在举行,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法会,可在我从大和尚手中接过香的一瞬间,我能感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在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改变的同时,周围一切的意义也随之改变,整个人的状态也变得谨慎、谦逊,动作也变得更稳重,仿佛此刻正被某种巨大的存在注视着,在被这种无形的力量破除内心的妄动时,你会突然发现周遭的一切多了许多你不曾注意到的颜色,更多的细节被显现出来,当时我在想,这还是我之前看到的世界吗?
确实,不同人在不同状态下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就像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就会不同,而这些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日益分化,和相互之间的不理解,那是什么把各个不同的人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社会呢?归根到底还是静的力量,静能使人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那个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状态,在那个时候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同一个世界,而非之后为生活所迫的那个支离破碎的不完整的世界。
中国不是做不出有品质的东西,而是缺乏这种入微的体察,体察不是看,而是用心去观照,去共振,去与物同体,才能做出所谓有品质的东西。在孩子小的时候,拿到一个玩具,就已经获得了一个世界,而对于成人来说,玩具就只是玩具。现在无论是消费者也好,生产者也好,都缺乏这种初心。表面上看起来是发展很快,日新月异,但灵魂却被远远地甩在了后头。
用心去吃完这顿饭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境也变得宁静,动作也变得沉稳,走路也不那般快了。从谈天说地的饭局,到一心一意的吃饭,心智会养成专注的习惯,也让自己的生命真正地有力量,而不是被周遭的欲望和信息所裹挟。
一次只做一件事,从好好吃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