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喜欢读书,但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其实也不是买不起,是有了钱首先要满足日常开销,书肯定是不是日常开销的一个必需品。
小学一二年级,我读的书就是语文课本,每每新学期开始,语文课本发下来,我都会迫不及待的把整本书读一遍,我觉得每篇文章都会给我打开一扇奇妙大门。
后来流行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大街上经常有人摆出来许多的小人书来出租,一般都是一分钱看一本,那时候一分钱可以买一块糖,二分钱买根棒冰,5分钱就可以买到奶油棒冰了。我的钱几乎都是花在了看小人书上,我会攒上几分钱,然后坐在书摊前看,看不完的再拿回家。具体都看过那些我已经记不得了,但当时简直就是陷入了那些故事中,无法自拔,甚至有时上课也会在书桌下偷偷的看,那时大概三、四年级的样子。
三、四年级时除了看小人书,我还读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因为那时候我父亲参加中文专业的函授班学习,所以拿回家两本《现代文学作品选》。里面有老舍,巴金,鲁迅还有郭沫若。对于三、四年级的我来讲,那里的文章都太过晦涩,虽然如此,我也都一个字一个字读下来了。
记忆最深刻的是读那篇老舍的《月牙儿》,整个故事我根本没有读懂,但读的时候那股淡淡的哀伤一直萦绕着我, 那时我也会不时抬头看看夜空,找一找那 “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但遗憾的是我始终也没有找到。
到了五年级,学校有了图书馆,可以借阅图书了。当时借的第一本书是《伊索寓言》,说实话,当时感觉这本书并不是很好看,也许是还没有真正理解故事中的真正寓意。后来又陆续读了《一千零一夜》,《聊斋志异》等等。
说实话,我儿时读的书很多并不是专门的儿童文学,但从那些似懂非懂的文字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她们的魅力。我的脑海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景,人物,器物,衣服以及食物,这些都是根据文字的描述在我的脑海中想象出来的,而这些是我在当时的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看到的。我的世界扩大了N倍,不仅仅是当时那个现实的世界,还有其他世界并存着。
我很庆幸,在我儿时那个物质精神并不是很丰富的年代,书带给我那许多的慰藉与希望,也帮助我丰富了那个原本贫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