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录的时间从桑迪·韦尔出生到2002年底(他70岁生日前),国内是2005年出版的,所以没有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之后花旗起死回生的记录,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这本传记作者写得清晰生动,很容易阅读。
一、个人奋斗的美国梦
个人奋斗是美国梦的主题,按照书中所写,桑迪的经历生动诠释了美国梦。他的起点不高,虽然不是一穷二白,应该算中产阶级家庭出身,但相对于华尔街金融大亨来说,也是非常低的起点了。他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华尔街谋取了一份最低端的入门职业,而后考取了资质,成为一名经纪人。
经纪人主要是个销售员,卖出买卖股票的建议,赚取佣金。从销售入职,是很多商业大亨共有的起点。把东西卖出去,赚取利润,是商业运作的核心。不论销售的是一份保险、一只股票、还是一个公司,或者是一个思路、一个故事,本质都一样,都是说服人。说服人,是控制人的起点。
从桑迪的奋斗历程看,他具备的优势:
一是勤奋。对于自己的工作无比勤奋,亲力亲为,近乎控制狂。早期作为经纪人,沉迷于股票分析;创办公司后,把工作作为生活的全部;他的投入带动了核心团队和整个公司。
二是野心。桑迪从不满足,直到接近70岁,才考虑接班人和退休。作者着重刻画了桑迪对美食美酒的贪婪,这是一个隐喻,凸显资本和资本家的贪婪本性,对财富和权力永远不满足的野心。在争夺花旗集团控制权的斗争中,桑迪和里德的最后摊牌对决,桑迪的野心成就了他。里德表示愿意退休,要求和桑迪一起退休。而桑迪坚持要独自成为CEO。对比之下,董事会选择了更能维护股东利益的桑迪,因为里德已经放弃了。
三是机智。桑迪在办公室有一个舒适的图书馆,但作者反复强调,桑迪不喜欢阅读,从不读超过三页的文件。这出乎我的意料,好像不太符合犹太人喜欢阅读的印象。于是,桑迪似乎天生具备优秀商人的直觉。
四是时运。桑迪的事业起步在70年代,那是美国股市的大牛市时期,他在恰当的时机进入了恰当的行业,这是他的幸运。美国经济一直是大涨小回,美国股市也是牛长熊短。80年代美国流行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公司并购盛行,桑迪使用逢低买入处于危机公司的策略,屡试不爽。
二、美国的阶层
桑迪是东欧犹太移民后裔,祖父是波兰犹太人,这个阶层在华尔街被歧视和排挤,华尔街的统治阶层是英格兰后裔白人新教徒。
年轻时期,桑迪在求职的时候,因为犹太人身份找不到好的职位。与美国运通合并之后,因为犹太人身份,不被董事会接纳,不能成为CEO,最后被迫离开。在事业上打败白人新教徒,在阶层上融入美国上流社会,一直是桑迪奋斗的目标。
书中有几个标志性的点,如邀请前总统福特进入公司董事会、努力进入卡耐基音乐厅董事会、与克林顿总统通话、与希拉里吃饭获得政府将加强保险公司限制的内幕消息,最终进入顶级圈子——奥古斯塔国家高尔夫俱乐部。
进入这些圈子,既是阶层提升的成功象征,又获取了进一步成功的人脉资源。如,桑迪想要把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合并起来,而当时法律禁止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这是一个无比强大障碍,足以打消所有人对这类并购的妄想。而桑迪的表现是:
“桑迪向科林斯保证,他的律师已经有了一个富有想像力的、前所未有的策略来推进这次合并,尽管它也许只是权宜之计。桑迪承诺他的律师将告诉花旗的律师们,可以根据银行管制法的规定,先以合并的实体存在两年,然后再申请延长三年。届时,桑迪预测,这次交易将促使国会消除对金融业的法律管制以增强美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桑迪预测部分,我加了下划线。我不得不推测,奥古斯塔国家高尔夫俱乐部的朋友们,给了桑迪内线消息和胆量——终极玩家修改规则。事实上,这次合并直接推动了美国相关法律的修改,在此过程中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总统克林顿,以及方方面面的大人物,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都是桑迪的朋友。
我同时还在看《权力精英》一书,该书从“左”侧,对美国的截止1950年左右权力阶层进行了分析,讲述了美国的精英阶层如何形成、变化、传承,书中关于乡村俱乐部、城市圈子、民校教育等描述,在桑迪的生活中都有生动的展示。
比如:关于企业高管阶层的生活,CEO的喷气式专机,美邦公司高管给自己安排的金色降落伞(解职补偿),高额的奖金薪酬股票期权,经营不善的公司如何维持管理层高福利等等,这些企业的高管经理人,本来应该是受股东委托的代理人,却中饱私囊、侵吞股东利益,书里写得淋漓尽致。
而今,在我们身边不也是这样吗?高管们搞不好公司的经营,自身的利益一分也不能少。甚至高管有意吃倒公司,吃穷股东,这样的事情几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在社会鼓励创业、包容失败的舆论导向下,在前几年资本大潮的推动下,这些行为被有意无意的忽略,甚至被纵容。
三、商业运作和投资
1、企业生命周期。
桑迪最擅长并购,当那些大型的公司经营不善陷入危机的时候,他进行收购合并,利用股份公司制度设计,用小部分的股份控制一个大企业,然后对其经营进行整顿。无情的削减成本,剥离不良资产,让企业重新盈利赚钱。
桑迪“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的资质能够削减公司的成本”,他说:“我们是没办法控制收入的,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支出。”
创业者经营一个企业,获得初期的成功以后,希望品尝胜利果实,从物质上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是符合人性的。延迟享受,才是违背人性的。
我们见过很多初创企业,在获得第一笔风险投资以后,也许不过几百万、一千万,创业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他们按捺不住享受的冲动,租高档写字楼、买车、买房、办各种会员卡、读EMBA、总裁班等等,大多是烧完钱,创业也结束了,从奢入俭难,他们再也回不到睡地板创业的精神状态之中。我认识一个风险投资人,他的诀窍就是不让创业者碰钱,牢牢管控住投资款的用途。
书中的案例不是初创企业,而是一些“百年老店”,如商业信贷公司、旅行者公司、花旗银行。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业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是越来越不赚钱,甚至亏损,他们的成本越来越高。
企业经营得久了,慢慢成为一个追求高福利,而不是创造高利润的地方,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管经理人方面看,企业股权分散了,企业所有者面目变得模糊,受托管理的经理人,有自己的利益,并不与股东利益一致。代表股东的董事会,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他们往往受CEO控制和摆布。从管理方式上看,官僚化、因循守旧是常态,而且“任何人都不愿意去承担缩减支出所带来的挑战”,最后慢慢的僵化、死亡。从企业员工方面看,大企业里混日子比较容易,企业发展与个人利益隔的远了。
这个时候,并购者进入,注入了新的能量,给整个机构以重生,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给资本市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是买入二手房装修然后出售的生意。
书中描写了,桑迪进入商业信贷公司以后,大量裁员,把公司总部装入一个办公大楼,腾出来的大楼出租、出售,削减了公司员工的公共汽车票、办公室里给花木浇水的园丁、把公司前面漏水的喷泉填平种上一棵树、取消退休人员终生医疗费、取消了公司配发的报纸等等细节。
改造一个老企业是困难的,我们也看到桑迪带领的团队是如何卖命工作。专业素养、敬业精神、无休止的努力工作,还要有良好的运气。
2、市值管理。
桑迪在办公室里随时要看到股票报价。我想有这几个原因,一是作为经纪人的养成的习惯;二是他个人资产主要部分在股票市场上;三是他用公司股票支付并购企业,股票价格代表了他买卖公司的购买力;四是公司市值代表了他的声望、地位、资产,是他成功的标志。
桑迪尽量压低员工现金薪酬,尽量多的以股票期权支付。一方面节约当期现金支出,另一方面激发员工的“股东”意识,更多的把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统一起来,捆绑起来。与花旗银行合并以后,“桑迪仍然是股票期权的热心拥护者,他鼓励每个员工都持有股票期权,以使他们可以‘像股东一样考虑问题’。按照他的指示,33万名花旗集团的雇员获得‘创立者股票期权’,这使得花旗持股员工大幅度增加。”
与中国上市公司不一样,美国公司重视公司股票价格变动,积极进行市值管理,他们的经理人的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在做高股票价格上更加一致。
但是,事情总有坏的一面。花旗银行原CEO里德的看法是:“里德对于股票期权却没有桑迪那样热心。他担心股票期权本身会成为最终目标,使雇员不再关心公司的长远未来,只在意他们持有的股票期权的净值,以及如何尽快提高股票价格。”
书里没有深入写这个问题,简单说,股票期权引诱公司经理人最求短期内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使得自己的期权价值最大化,这样做是否损害企业长期发展能力?也就是说,是否损害股东的长远利益?往往就不予考虑了。极端情况下,就出现了安然公司这样的商业欺诈。
书中写到,桑迪主掌花旗集团后,组织上百名高级经理开酒会,与会者因为拥有公司的股票,人人都成是百万富翁,似乎完美达成了桑迪老板与员工的共赢。然而,股票期权激励的作用,与期权的数量成正比,随着拥有期权数量的下降,激励作用也是呈几何级下滑的。当桑迪迫于外界压力,允许经理和员工减少持股数量的时候,他们都欢欣鼓舞的卖出了股票。毕竟单个人在大企业集团中作用有限,员工的感受和老板永远不一样。
从作者自述看,为了写这部传记,她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写得也非常生动,而且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不过,还是有很多商业运作的细节,作者没有办法写,桑迪不会告诉她啊。市面上还有一本桑迪的自传,我只看了一下目录,自传里面桑迪的形象会更加高大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