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夜间偶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幼年的鲁迅被家里唤作“阿长”的佣人教给他很多道理。例如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无独有偶,睡觉前儿子也问我,人死去了会去哪里,我会死去吗?我连忙把他嘴捂着说“呸,呸,童言无忌,哪有小孩子成天说死啊死啊的。”
对于我的避讳,使得孩子更加的好奇,总是喋喋不休问个不停。其实,从古自今,人们对于“死亡”的话题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我们国家,我们流露出来的只是重重的避讳,给死亡又增加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死,当然也隐含禁忌,因为我们不知道哪里暗含机关,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稀里糊涂的活在一个又一个24小时的叠织中从未想过活着的意义。
前两天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其中有一篇《河童》让我印象深刻。在河童国,小河童被分娩出来之前,首先征求母亲子宫内孩子的意见。如果小河童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河童父亲就会往母亲子宫内注射一种药品,小河童就不会出生了。
这是我见过最离奇,最公正的出生。
是啊,从出生,我们就无法选择自己的亲身父母。可是父母却有权利支配着我们的一切。支配着我们是否有兄弟姐妹,支配着我们出生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甚至支配着我们无权去选择死亡。
芸芸众生,人世间每一张脸的背后都隐藏着如戏一般的故事,隐藏着不为不知的悲与喜。可是,生命无法选择,责任无法逃脱。我们为了父母,为了孩子,为了家人默默的承受着生活的重担。扮演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我们选择坚强的活着。
有时候,我们谈论死亡,是因为我们害怕,希望避开,我们甚至在年老和病重的时故意用丧事的做法来冲喜,来以毒攻毒,使生命重获生机。
生命开不得玩笑,是因为死后难以复生,或者复生也难以让活人看见和信服。
2:
最近对日本文学作品很是喜欢,同时对日本“死亡文化”这个话题充满了诱惑。《人间失格》的太宰治,《罗生门》的芥川龙之介,还有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我喜欢他们作品中表达细腻感情的同时,同时发现这些作家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死亡。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将自杀成功视为活着的志向。在芥川生命的最后两件,自杀念头时萦绕自杀。川端康成说“死亡就在我们脚边”。三岛由纪夫选择了日本最崇尚的——“剖腹”死亡仪式。
童年生活揭示了一个人一生的底色。纵观这些人的一生,他们的童年往往比别人敏感。当内心的黑洞蔓延至成年,他们在童年缺失的爱愈演愈烈。长大后,他们冷眼旁观着成人世界人赤裸裸的动物本性。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在爱着他,也填补不了某个特定人物的空缺。于是,他们转向酒精,异性恋,同性恋,宗教,自杀等寻求慰藉。
安东尼.波奇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充满痛苦,唯有死,才能治愈灵魂的痛苦。”
似乎他们对死亡有着一种更加堪称极致的追求,他们直接面对死亡并在这之中思考着怎么去死,甚至他们用死亡的激情去尽力使得死亡的瞬间之美迸发出来。就像渡边的《失乐园》,两个爱得死去活来的人在感情最为炽热,性爱最为和谐的时候,选择双双殉情。就连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也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据说,日本的“死亡文化”是与他们的国花樱花有着密切联系的。死亡代表着一种精神的美和升华,如同樱花转瞬即逝的灿烂,表达了人们追求“永恒美”的美好愿望。
3:
中国视死亡为如此讳莫如深的禁忌无非是受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好死不如赖活着”“舍生取义”。儒家重死,道教重生,而佛教力图超越生死。一个“生”一个死,这两个人生的极限,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悲观与无奈。
当孔子的弟子季路向孔子请教有关“事鬼神”的问题见解时,孔子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又进一步请教有关“死”的道理,孔子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浪漫主义哲学家庄子妻死的时候,庄子盆鼓歌唱。他认为人之生死,犹如春夏秋冬运行一样,是一种自然规律。
佛家信奉“轮回”之说,不死的灵魂可以因此不断的再生,但同时它又意味着人生就是一个无法摆脱痛苦的轮回。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生离死别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面对,有时候细细想来,不得不让我们云淡风轻的去面对。
人,是最无常的,有不快乐的时候,也有万念俱灰的时候。平凡的生活永远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心境的沦落,你开始自暴自弃,开始认命咒骂,我们要的是自爱而不是自怜。
我们要的是生,一点点小小的不吉兆都会有如临大敌,世界末日的感觉。生,我们无从改变。死,让活着的人悲悲戚戚,让死去的人烟魂渺渺。
既然生与死我们都无法掌握,那我们只能掌握着好好的活着。
余华的小说《活着》告诉我们:生命本身无意义的,但活着赋予之。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
我们不但是活着就算了,更要活得热烈而起劲,不要懦弱,更不要别人太多的指引。每一天,活得踏实,将分内的工作做到尽自己能力之内的完美。虽然岁月坎坷,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去追寻。追寻什么,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