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了年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家户户条件越来越好的如今,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抱怨没有年味了,这是为什么呢?关于为什么没有年味,我有几点看法。

1.没有年味是因为 交通和通讯设备的发达

回想起来,春节一直是团圆的代名词。父母的子女,孩子的父母,每个家庭总有长年在外拼搏的人,他们为了节约话费,节约路费,就等着过年这一趟,回家多看看,多说说话。

路程的遥远,话费的昂贵都成了过年回家的期望。现在不一样了,国内高铁最长两站基本24小时内到达,之前大巴一天的车程,现在2个小时。

通讯更不得了,不仅话费便宜了不少,视频通话更是成了主流,各种聊天软件也层出不穷。想自己的父母子女的时候,一个视频打过去,能说能看,多年前一年一见的情况基本没再出现。

所以啊,想见的人不在“一见难求”,过年的仪式感也就淡了一些了。

2.没有年味是因为 生活富足和物资的充沛

问哪个年代年味最浓?回答肯定是70、80、90年代。问哪个阶段年味最浓?回答肯定是70后、80后、90后这一批小孩。

那个时代,正在贫穷与富足之间挣扎,小孩子最期待的便是过年。过年可以吃肉,吃糖,吃很多平时吃不到的美食,还可以有新衣穿,有压岁钱可拿。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村口炸爆米花的大爷的吆喝声,是卖货郎的叫卖声,是厨房菜刀的哒哒声,也是母亲的呼唤声和饭桌上爷爷叔叔们的砸酒声。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爆米花早就不是“新年特产”,新衣也不是“新年特批”了,所以啊,过年的期待感也就少了一些了。

3.没有年味是因为 城市化和禁烟令

你还记得你童年时期的新年吗?是不是拿了压岁钱和村里的小伙伴走街串巷,买两盒火炮变走边放?是不是炸过牛粪?炸过河虾?

新年这几天,长辈们永远坐在村里的晒谷场嗑瓜子聊天,500米外都能听见他们的开怀大笑。孩子呢?孩子在山间野地闹,不是泥猴不回家。对了,还得在邻居放过的鞭炮堆里找找还有没有炸漏的小火炮。晚上就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或者在窗前看远方的烟花星子。所以啊,当乡间小路变成水泥地,当年的村子变成标记好的楼层那一刻,人情自然就淡了,年味自然就散了。

年味淡了,不代表没了。父母期待孩子回家的眼神还在,故乡的冬季也在等待缓缓而来的列车。“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说法还在,团圆饭也在等待团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