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三丨
真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
【摘录】
1真学发生了没有,谁说了算。只要是好课,必然有真学;只有好课,才有真学。
2李希贵校长说, 要警惕一些热闹、活跃,让孩子们高兴的课堂。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课 好,孩子说了未必算;而课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却能说了算。孩子说了未必算,孩子的发展说了才算。
3教师要善于“眼高手 低”,既能上接课程标准,使自己的每一条目标设计都入其殼中,也能把握 好这堂(些)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像传统说法那样,“吃透两头”。
4建构校本评课观:叶 澜教授提出“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 实,呈现常态;真实,有待完善)观。
5有获得才有真学,为“真学”而教,也为学生获得而教。
6学习有四种值:一是动 力值,即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三是知能 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 或受用的。
7学生有获得,能增值,他的学习则是成长性学习
8追问六类典型的“假学”情形
教假、假教,学假、假学、假合作。
【感悟】
今天读了建议三。依据是课标和学的获得才是真学。
他不是以教师自身为标准的,就比如说作为教师,我们认为学生该学会什么?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去思考问题,学生到底学会了没有?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而是以教师的角度去评判。
特别喜欢书中所说的假:假学假教假合作。这种现象尤其在上公开课上是最为明显的。你会发现有一些公开课上的教学非常的假。老师提前做好准备,学生也提前做好准备,到哪一环节该干什么,老师和学生都要一清二楚的知道。假合作在我们教学中也特别常见。比如说当我们在进行某一环节的时候,好进行小组合作。几人一组进行讨论。你会发现有的讨论是没有必要的。真的是为了课堂上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而进行的讨论。
也喜欢书中所说的特别要警惕那些课堂上非常热闹的课堂。一定要反思,课堂上非常热闹,学生很喜欢,但是是不是真正的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是说只是单纯的热闹,教学的内容只是浮于表面?让人乍一看。课堂非常的充实。而在仔细一想整节课堂有没有深入下去?再比如说有些语文课导入采用大量的视频。让学生去看。你有没有脱离语文课的语文味呢?有些视频完全可以,没有必要播放,完全可以靠教师自己的语言来创设真实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