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在《圆桌派》中,分享过自己与女儿的相处模式:分开一段时间,回家之后,一开始女儿会觉得,妈妈真好,什么都说好,行行行。过一段时间,母亲“狰狞”的面目就会出现,虽然周轶君提议说,在家里要控制好情绪,说话不要那么大声,但她往往是最大声的那一个。
面对孩子,父母与他们的冲突升级,一般都是在对孩子有要求的时候。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妈妈,对女儿乔英子的成绩格外注重,在学校的誓师大会上,写愿望的气球,陶虹要求女儿写考上清华北大,这让女儿很不高兴,最后母女俩不欢而散。在大人对孩子有要求的那一刻,亲子战争就开始了。大多数的家长,比较容易看到自家孩子的缺点,却对他们的优点视而不见。
那么,如何做到多看孩子的优点?在马修·麦凯和帕特里克·范宁写的《自尊》中,提出了“谁是你的孩子”的练习,具体有四步:
写下对孩子的描述
区分特质
审视正面特质
审视负面特质
描述你眼中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就好像是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介绍自己的孩子。记录下所有的细节,包括身体、社交、智力、情感。孩子在什么时候会高兴?什么时候会难过?在学校有什么样的表现?他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在一周的时间内,只要你愿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为了尽量的详细与客观,还可以问问其他人,他们眼中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写完之后,对写下的内容进行区分,整理出正面和负面特质。正面特质是孩子的天赋、能力、兴趣爱好等;负面特质是孩子可能的坏习惯和缺点。说“可能”,是因为那只是你眼中的判断和标签,也许事实并非如此。区分出两种特质后,对于不同的特质,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对于正面特质,肯定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发扬光大的,那么,可以通过三件事来强化:
留意孩子能力表现的场合
抓住表扬孩子的每一个机会
为孩子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
仔细观察孩子在什么时候,会展现他的能力,看到之后,就描述出来,具体做了什么,哪些方面是好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和欣赏的时候,就会更加用力地练习。比如学校举办节目表演,让孩子上场表演,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热情。
看过一位妈妈,强化儿子正面特质步骤,可以说是教科书式般的示范。这位妈妈对于儿子学乐器,找的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没多久,就碰到学校的六一节目,鼓励孩子上去表演,唱自己喜欢的歌,虽然因为刚学,落选了。但是以后的每一次,妈妈都会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这一项才能。比如,在孩子生日的时候,请小伙伴来,作为主角,让儿子表演刚学的曲子。妈妈在一旁录像,因为弹的曲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孩子们跟着弹的节奏,一起合唱,场面很有小小演唱会的感觉。去看望小朋友,让她儿子表演会唱的曲目作为祝福。当再一次学校竞选班委的时候,男孩的技艺,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这一次的表演,成功助力了他的参选。
这位妈妈,用心留意儿子能力表现的场合,并且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正面强化孩子的能力,一步步引导他爱上乐器,同时也增强了他的自信。
强化一种能力之后,过段时间,再回头看当时列下的清单,继续找到好的方面,重复前面的步骤,慢慢地就能发现孩子身上越来越多的闪光点。这是对正面特质的操作方法,那么负面特质怎么办?
人有时候容易深陷负面思维中,在一堆的缺点中,找到孩子的闪光点,真的很难。可以分两步,第一步,试试看杰弗里·伯恩斯坦在《积极养育》中,提出的“自己拿出证据”的方法:
搜集证据来反驳自己的负面想法。
找到至少三个反例
假装不是你的孩子
记住大画面
写下来
找到三个反例,反驳自己看到孩子做不好的地方,进行一场自我辩论,也许会从这样的思维中,发觉孩子的优点。假装不是你的孩子,这个和前面写下你眼中的孩子,去问别人的印象是一样的,别人能看到不一样的孩子。当假装不是你的孩子的时候,就能看到孩子身上好的一面。《小欢喜》中,海清看到的是儿子学习成绩不好,也不努力,但是作为朋友的陶虹,却看到方一凡的性格很好。换个角度,当成是别人家的孩子,能更容易看到优点。
记住大画面,这就像平时手机视频聊天的时候,自己是小画面,对方是大画面。平时我们看孩子的缺点就像是视频中的大画面,而优点是小画面,这种画面是可以转换的。当我们把优点变成大画面,缺点也就变小了。最后,把这些反驳的证据,写下来。
第二步,自我反驳完之后,重新把目光放回到孩子身上,思考三个问题:
孩子的行为在表达什么需求?
能从中看到什么正面特质?
如何帮助达成需求?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采访的一位日本幼儿园老师,问她是如何面对孩子的挑战行为,这位老师说,自己会先倾听孩子,暂时停下要求,满足孩子的需求之后,他们的行为也就变好了。
面对负面特质,先自我反思,再去寻找背后的需求,按需解决。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子女,双方是在相互的磨合中,共同成长。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可是怎么做,才能更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看到孩子,看到自己眼中真正的孩子。试试“谁是你的孩子”这个小工具,记录下来,看到真正该关注的点,通过不断地练习、实践,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和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