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篇《永遇乐》的投稿被我拒收,我给出的理由是:此作虽然没有出律,但还需要打磨。
见投稿者是一位我没见过的作者,我对新作者向来是优先安排的,因而有些不忍。于是就去流览了一下其页面,发现其中一篇《处世六首》写得不错。就留言让作者加上推文格式排队等候,估计作者有些诧异,回复说这篇没有韵随手写的。其实是有韵无律,作为古风当然可以,作者可能觉得自己随意写的觉得不怎么样,用心对着词谱填的词却没有被认同。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那么关键来了,为什么作者随手写的反倒被我看上,而花了功夫写的却被拒了?
首先,随手偶感肯定是有被触动的人或事对吧?可偏偏人家随意写出来的还押韵了,说明作者的潜意识中已经俱备了一定的声律基础。而真情实感的流露当然更能打动人心。下面就是作者说的没有韵的处世感言:
其一:
思忆如煎身囹圄,那堪闻道皆唐突。
犹惜少年含笑靥,今作西风散荣枯。
其二:
帘隙夕辉刺眼光,怎不倾泻翳我盲。
闲人谈笑各一面,谁问幕后是何方?
其三:
讥为群讥何可讥?阴讽明谏渐被歧。
若不思辨永无解,安奈真义人不惜。
其四:
孤鸿狼狈失群飞,残影偷恨只为谁。
抬首忽得银汉远,才知离群亦生辉。
其五:
石榴裙下伏风华,相与言笑思无涯。
同道相行情千里,挚友何须是一家。
其六:
长江流月亦载舟,琼华映水照客愁。
波光银熠皱人面,一浪拍平又无忧。
这六首七言古风,对,不是“七绝”是“七古”,七绝有格律,而古风并不讲究格律,押韵即可。况且我还读出了那种虽然受挫但并不气馁的人生态度。
“孤鸿离群亦生辉”不就是痛楚过后的领悟吗?
看看句末的深色字,分明都是相同的韵母,怎么说没押韵呢?而且还知道第三句仄收,无需押韵。这一点很多新手是不知道的,有的还以为句句都要押韵。
四句为绝句,绝句逢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无论首句押韵与否,第三句一定是不押韵的。为什么呢?这个牵涉到语感问题,约定俗成的,不信去搜罗一下,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再来看看苏轼同牌《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五鼓,铮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之前说过软件检测只能说过了格律关,但有些是它检测不出来的。此体可平可仄之处很多,所以填起来束缚不大。
注意苏轼词中有多处对偶,之前我反复说过,对偶在宋词中广泛存在,这是什么讲究呢?虽有“词乃诗之余”之说,但不一定中肯。只能说诗和词之间有着斩不断的血缘,律诗都是等句,词牌几乎是不等句和等句之间的交错。
那既然参差不齐,何不将其中平仄相粘的两个等句写成对偶以构成建筑美呢?这样吟诵起来是不是加强了节奏感还有视觉冲击?我想这样的古诗词才能体现出“隽永”二字吧。
说了这些,作者可以回头看看自己的作品不足之处在哪里,怎么修复。
我也不想成为格律机器,如果诗词写得足够出彩格律可以放宽,不然为什么很多词牌有多种变格呢?一定是有这种情况出现,作者觉得我这样写也不错啊,谁也不服谁,为什么要因律害意呢?
就像我当年随手而写的非律:
问苍生炫丽几许,答长江北岸风弥。
洗尘烦驾鹤夺冕,点雌雄腾讯猎奇。
望五台千里青峻,爱峨眉智慧琉璃。
赐日月任我雕刻,予兰心谁来珍惜。
可以说七律中几乎没有这种1/2/2/2句式。当时我觉得只有这样才直抒胸臆,于是就标上“非律”。当然现在看来有不足之处,也懒得修改了,留着纪念。
由此联想到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各五字,三个停顿,后面两句各六字,四个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节奏语调到音节抑扬变化,确实颇具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