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从前有个父亲,生四个儿子,四个儿子最大特点是都有点口才,一人说一句,四句合成诗。
一日父亲叫四个儿子去“剁”(本地方言砍了)自家门前一棵大樟树,而四子拿刀具走到樟树下,从大子开始就开头说了,
大子说:四人来剁樟,
二子说:留着满垅香,(本地香樟)
三子说:莫可惜哒,
四子说:好歇阴凉。
于是四个儿子就只动口不动手回家了,其父很生气,想打已打不赢,叫也难叫动,即算叫动几个去做事也多是动口不动手,于是气得只能以违抗“父命”到知县那把四子告了。
知县因此即传唤其四子到堂,四子一到拜见老爷大子发现堂前一面鼓,于是开始:
大子说:堂上一面鼓,
二子说:打起是咯舞,(保持原音)
三子说:今年当知县,
四子说:明年当知府。(升官)
这是一个糊涂知县,听这四个儿子这么有口才,不绺其子,反判做父的不该告状,于是还当堂罚打了其父屁股四十大板,然后要其回家,父走前面,四子跟随其后,大子又开头了。
大子说:走前这个人本不差,
二子说:今日被打的就是他,
三子说:屁股打了四十大板,
四子说:自家告自家,(自己)
把其父再气得过半死,
因该父真叫“子大父难做”,现叫子不动,说子不过,告子不赢,将来肯定还有亏吃,故记得。
感言:这个父亲肯定在其子幼时少教孝顺,而是只要他们好好读书成绩好就好,当子女不知《子规》“入则孝”,开言便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只重其子口才不重德行,必会是“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最后最先坑的肯定是爹,少有例外。
而现代,更多家长对孩子从小无比溺爱,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实是倒行逆施。“不吃苦中苦,怎为人上人”。
当父母对孩子说你只要好好读书成绩好就行了,其他事都不用你管,让其感受不到父母的辛劳,己学不力行,故有读书无用论。
不但无用,反让子女自以聪明,越会顶撞父母,瞧不起老师,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犬不怨家贫”。
可现代不是个例,读书开家长会都因父母长得不帅不美另“请”父母,结婚时怕女方嫌弃自己不敢认养父母,讲实言,养成这样,父母以后会有好日子过吗?
现媒体播出几个贤媳知情而教夫,但这种美好愿望侥幸之喜可能不会体现到每个家里,更多会除了坑爹还是坑爹。
因“父母恩情深四海,媳妇不孝全怪崽”,你自己父母自己都不想认养孝敬,你自己儿子都不教好却指望媳妇教好,那是做梦。
因此愿有缘读者有所警觉,请“慎于始”,唯善始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