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则趣闻,很有意思。事件大意是,一个老奶奶因为司机在她上车时关门,将司机足足骂了十多分钟,随后司机心脏病突发,老奶奶却拿出了自己的速效救心丸,还掐人中急救。
这件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看似前后不一的老奶奶,细思而来,居然是再顺理成章不过。
刚上车时,下着雪,老奶奶想上车却看到车门关上了,这摆明了司机欺负人。在事件前半段,司机一方是强者,老奶奶一方是弱者。作为弱者,老奶奶很可怜自己的遭遇,于是更加一肚子火,所以痛骂司机。然而事件的后半段,司机心脏病发,老奶奶却拿着可以救命的药,情势发生了扭转,她成了强者,司机则成为了弱势的一方,老奶奶转而同情司机,于是对他伸出援手。
这个强与弱的逻辑,并不是老奶奶一个人的逻辑,而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大多数人的逻辑——对于中国人来说,正义其实是指扶助弱小。悲悯弱者,谴责强者,仿佛弱者就必然受到更多的委屈,理应得到更多的宽恕,强者就必然滥用他的强,而理应被更苛刻地要求,得到更多的谴责。然而,可怜之人未尝没有可恨之处,弱小的一方也不常常是正确的一方。譬如老奶奶与司机,司机确实没有看到老奶奶,老奶奶虽然作为弱势的一方,却没有仔细审视这件事,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并非强者施暴的恶行,而是选择了偏袒自己作为弱的一方,对司机严加谴责,才导致了后来的种种意外。这不恰恰是中国家长的熊孩子逻辑吗?在较为年长的孩子与年幼的孩子起冲突时,总是不问是非对错地偏袒小的,“他小他不懂事,你还不懂事吗?”“他小你得让着他”,正是这种弱小等于被原谅,弱小等于正确的错误思想,才培养出了熊孩子和像老奶奶这样的熊老人,熊家长。
然而真正的正确,真正的正义,应该是公平。遇见冲突,不应该长幼先行,强弱先行,而是客观地审视事件,端平心态,再作出正确的反应,采取相应的举措。在这个事件中,如果老奶奶能够意识到这仅仅是一次巧合,就不会发生后来的诸多意外。
正义之前没有强弱,没有长幼;我们该弘扬的是正确,而非弱小。客观理性,让世界上的熊孩子愈来愈少,共勉。
180304叶馨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