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散记之四——武邑中学篇
25日下午,我们到了武邑中学,这又是一所感到生疏的学校。其实,说生疏,应该是我们孤陋寡闻罢了,在当地,在更大范围的教育界,人家早已是大名鼎鼎,只是我们外出学习的机会太少了,不知道而已。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大的天。
第一个环节仍是听报告。报告照例先介绍一番武邑县的历史,学校的荣誉和发展经过。我们感兴趣的是学校的管理措施和教学方法。在他们的做法中,我觉得值得一记的有:领导、班主任和学生一样,实行的是朝五晚十作息时间;学生早晨有30分钟预备课,为上好每节课做准备;晚上有20分钟的整理课,对一天的学习进行整理归纳;实行无缝隙管理、父母式管理,班主任每天至少和两位学生谈心一次,每个月要和全班每个学生谈心一次;抓好常规管理,强调执行力,注重规范。对每项工作,先“说”,布置任务,说清楚要求,再“问”,不间断地督查、落实进度,接着是“查”,跟查、巡查,看结果,看效果;设定教学质量规范月,9月份,每个青年教师都要能上出一节规范的教学课;设定外出学习月,10月份,每个教师,每个科室,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联系需要学习的地方,全国各地都行,回来要写汇报,学习心得,还要制成课件,上好汇报课;平时上课前必须说课,一人主讲,组长总结,内容必须要有新意;开展多样评比,比如说课、上课、导学案、教学设计评比等。
第二个环节是分学科交流,主要是高三备课组长向来访者介绍他们的高三复习做法。我觉得,教案、资料全部自编自写,制订计划精确到每天干什么,这些做法应该是他们的亮点,其它的做法各地都差不多。
又是一天的学习结束了,对听到的内容除了感叹、佩服,也确实感到了我们的差距在哪,我们需要的不光是一些制度,还有对制度执行的自觉和主动,也还有激发人的潜力和积极性的动力等。这样的差距恐难以在短时间内能够弥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