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花
❤️
编辑:阿拉
----------------
在正式写本篇读后感言之前,请允许我啰嗦一番本篇读后感的起源。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朋友转发了一条赠书微博,于是怀着对书的一份热爱,抱着侥幸心理关注了“十点读书会”并转发了微博,在微博主页我看到了十点读书会招募会员的信息,我立刻决定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想要成为其会员的条件之一便是需要有一篇八百字读后感,于是我便开始了此文的写作。
我的语文水平极为一般,读书也极为散漫,之前读书时虽大部分都有些零零散散的随笔,但只偶有两三篇大段文字的读后感。近来刚拜读完张爱玲女士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感触颇深,所以决定趁此机会写点感言。我的语文很烂,文学知识也不全,对张爱玲女士的了解更是不够,对此书的理解也并不完全,所以恳请朋友们用一颗包容的心看待我写的这篇读后感。
这本书一共有12篇小说,讲述了12个以上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女人的故事。有贫穷的外国女人沁心亚;家族落寞死于肺病的川嫦;与丈夫极不匹配的娄太太;圣洁的烟鹂和热烈的娇蕊;回忆过往的南宫婳;矛盾的纠缠于师生情的殷宝滟;生活于都市底层的顽强的阿小;诊所里等待看病的各个女性;传统忠于家庭的敦凤、风流的杨太太及用嫁妆守着一家人的杨老太太;不受家里宠爱的潆珠;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金香;善良的家茵。
12个故事,无非就是些男男女女,再通俗不过的事,他们是普通的,甚至是庸俗的,他们没有那些为报效祖国的伟岸情怀,他们没有多么高尚的情操,他们不过就是在各自环境中生存着的各式各样的些小人物。可就是这些小人物方能向读者们传递那时的生活,传达不同阶层人物的思想。这12篇文章把女性甚至是男性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揭露的彻彻底底。比如《殷宝滟送花楼会》,她说宝滟与潜之,“而她因为一直没遇见使她倾心的人,久郁的情怀也把持不住起来”,就这么一句话把宝滟为何对潜之有意讲了出来;再如《多少恨》里家茵再次见到她的父亲,“她从前太恨他,太认识他。真正的恨一定是从爱而来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种奇异的彻底的了解。”,试想如果没有“奇异”这两个字,这句话不过就是平淡的讲出了人们并不陌生的“爱之切,恨之深”的道理,但有了“奇异”,读者却忍不住对词句进行了多一次的阅读,多一层的回味,这个“奇异”就是那么精准的讲明了恨虽从爱来,可是由爱生的“恨”不同于“爱”,自然恨的“了解”不同于爱的“了解”,由恨而生的“了解”没有由爱而生的“了解”那么的理所当然,所以恨的“了解”与爱的“了解”相比多了一份“奇异”。就是因为这样准确的用词,这样直接的句子,读本书时总叫人不住的点头,不住的回味,她把那些男男女女的心思完完全全的写了出来。记得高中的语文老师说“所谓的好文章就是把心里想的用文字写出来”,这本书就是把每位人物心里所想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整本书除了准确表达人物内心外,最值得称赞的便是人物描写部分,譬如“只看见她手臂上勒着一根发丝一般细的暗紫赛璐珞镯子,雪白滚圆的胳膊仿佛截掉一段又安上去了,有一种魅力的感觉”,若是旁人,大概只会着重写那暗紫的赛璐珞镯子,可是爱玲却偏偏加了一句“雪白滚圆的胳膊仿佛截掉一段又安上去了,有一种魅力的感觉”,这不禁让我读着读者脑海里便浮现着那胳膊的画面,有点熟悉,因为确是一些女人所有的,有点惊讶,因为那样的胳膊确是如爱玲所写,是有一种魅力的,她对女性的描写是真实的,源于生活细致观察的,这样入木三分的描写不由让我想起红楼梦对每一位女性的描写,同样那么符合她们的性格,那么真实,张爱玲的写作手法与她对《红楼梦》的用心研读定是脱不了干系的。
最后,我想说的便是这12篇故事的情感了,整本书读完,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先是故事背景大多是乱世中的些落寞家族,这样的大背景本身就会给人以一种主观的悲情,在《留情》结尾部分,她写道“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再就是故事内容,这些故事大多讲些男女之事,而结局却不是令人期望的皆大欢喜,不,应该说,读着读着,叫人连期待圆满结局的心都没了。纵使偶尔不讲男女,那些琐碎的事也是让人觉得凄凉、伤感。之所以如此,我想与张爱玲生活的年代、与她并不开心的童年、与她并不顺利的婚姻有着莫大的联系,也许她的心本就悲凉。
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女性,非常应该去看看这本书,这本书能让我们发现品味不同女性的魅力,能让我们看到不同阶层的女性的世界,能让我们读到坚持、善良、无奈,能让我们真实的了解人性内心的东西,这样的好书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东西,能让我们面临截然不同于我们世界的人时更加的从容。
十点读书
在福之州
上午十点 ❤️ 重要的时间
见重要的人做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