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05-方丽萍
总有一份爱专属于你。
一开始我的书是竖放在书架上的,看到这个书名,并没有很想立马就看它,这不都快一个月了,我抽出来一看封面,“呀,好特别呀,好可爱呀,这是什么呀?”先不管这是个什么动物,首先被它的表现手法方式所吸引,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布艺拼贴绘本,有的地方也用到了缝绣手法。特别美,还带有一丝丝感动。哪怕是造型看起来有点漫不经心,针脚有点笨拙感,但是都渗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让人看着觉得很亲切。
看着这样的针脚就能勾起童年回忆,十几岁时初初拿针线缝补袜子时那种凌乱、不规整的走线。是不是特别有亲切感呢?
翻开书,咋一看,我以为那些布贴,缝绣是真的在纸张之上的,视觉感特别立体,又是另一种视觉盛宴。我总是拿手去摸摸,“哦,原来不是。”
猜猜故事会里,小朋友都会说它是什么动物呢?
家庭故事会:1小时
地点:亲戚家
人数:大小6人
绘本:《你是我的爱》
[意]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亚/著·绘
赵佼佼/译 魔法象出品,广西师范大学
一、暖场导入
都是好伙伴了,游戏就省略了,就是要终止他们的疯玩模式。我高呼一声:“要不要听故事呀?”咦,小朋友都瞬间安静下来,都凑了过来。
提问导入:“你们都有喜爱的东西吗?”
“恐龙。” 两个宝贝竟然都这么一致。
小小宝还跟不上节奏…
二、绘本讲读
开篇就说“我是一只奇怪的动物”,小朋友们也被吸引,它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小男孩一口认定“它是狗”,小女孩一口认定“它是绵羊”。就这样在她们的互争中故事读到最后…
小宝和小女孩都一致认为这个大块头是绵羊。
故事读到最后出现了这么一个“家伙”,小朋友们这下都一致认为这是个兔子。
是因为她有一双长长的耳朵吗?
为什么前后两页“兔子”就变了呢?
小女孩回答:“因为一个是近近地拍,一个是远远地拍的呀。”
故事结束了,对他们的引导目前只是做到了让他们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最爱的人,谁是最爱我们的人呀?爸爸妈妈。无论我们是什么样子的,爸爸妈妈都爱我们。
三、拓展活动
布艺拼贴(由于布料材料没找全)只有车身是布,其他用卡纸,豆子代替。
活动灵感来自于书中这副图。他们都喜欢汽车,于是找了这个元素,年龄太小就选择了用拼贴。看看两个小朋友认真手工的样子吧。
由我来裁剪,拼贴构图都是他们自己完成。最后他们都赋予自己的作品一个主题。
小男孩:“我和爸爸妈妈开车去海边看鱼。”
小女孩:“我和爸爸妈妈去池塘钓鱼。”
深读完这本绘本后,拓展活动我更想让他们用粘土捏造一个自己,或者捏造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造型。
关于这个故事的阅读
一开始我也只是理解到这个层面——不管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爸爸妈妈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他。后面看到阿甲老师关于这本绘本的说文,确实最后那个说“你是我的爱”的小动物从颜色和表情特征来看都更像是温柔的女性,这个故事还真可能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
台湾地区的杨茂秀先生说:“这是一本哲学书!”作为一名研究童话书与儿童哲学的教授做出这样的判断本不足为奇,但奇特的是,他说这本书让他立刻想起法国哲学家萨特的话:“人生来没有什么本质可言。”而他事先并不知道,这恰好就是一本来自法国的图画书,由女画家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创作。
沿着西方哲学的思路重读这本书:从故事一开始,奇怪的“我”出现了,“我”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一直在追问,就像苏格拉底总提醒的那样——“认识我自己”;旁人不断定义“我”,“我”虽然不知道“我是谁”,但很肯定的知道“我”不是旁人的定义,终于另一个“我”出现了,它喜欢“我”,它知道“你是我的爱”,于是“我”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存在的意义。
——摘自阿甲老师《因为有爱,所以存在》
天呐,我若是没有看阿甲老师这篇文章,怎样我都领悟不到这么深的意义,这会才明白为什么绘本里那个“大块头”每次出场时都不一样,它的腿有的时候是布贴,有的时候是缝绣,有的时候是纽扣。它的耳朵、身体、眼睛、鼻子、嘴巴都是这样千变万化。
没有用心阅读,真的是读不出绘本真正的意义。这也让我想起阿渡老师的一句签名留言:“至乐莫过读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