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商业迷雾掩蔽皎月之光
皎月当空,皑如山雪。当“糍粑”的名号遍传街头巷尾,远游才子独步长亭望月思乡,一纸鸿雁家书引得妻儿老小热泪潸然,落寞剑客烦耐也期许等待着令人怀想的灯会,对月寄许的只是相思情浓,求的只有各自珍重,留下的只是古韵质朴的中秋。
然,古时的传统被筛选,打磨,唯一留下的只是奢侈的“中秋象征”——月饼。这种“奢侈品月饼”动辄几百上千,有的甚至要排队数小时才能买到,但尽管它价格高昂,却依然存在着各种安全问题。
9月14日,上海市消保委进行的测评显示,18家沪上知名鲜肉月饼中,仅有四家达到推荐性国家标准要求。部分“网红”月饼,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此类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原因不过是商家为了借中秋之名,以小成本博大利润。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象征,已经成为了一种牟取暴利的手段。不过使得传统中秋变味的不仅仅是月饼的安全性问题,还有假借传统节日大做商业文章的事实,正在一点点用求利的商业文化取代传统文化。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简单就接受商业文化?为什么把中秋节过得只剩下一件文化外衣?其原因之一便是,商业文化之比传统文化缺少深厚的底蕴,依赖物只是物质,所以理解起来简单得多。其本质是一种披着文化外衣的牟利方式,这不仅能让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接受,还能博得一个传播文化的好彩头。而传统文化背着厚重的上千年历史,无法在现代社会轻快地奔跑,没有一件新颖外衣的老式中秋也就无法适应时代潮流,自然难以博得大众的宠爱。此外,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文化的发展速度,民众的物质需求也随着经济效益的增加而不断上升,日渐快速的物质发展让大家空不出时间来慢慢消化文化的精神食粮,久而久之,商业文化的迷雾渐渐掩蔽了黑夜里那轮皎洁而美好的明月,传统的中秋节也日渐变成了极其简单的“月饼节”。
就整体而言,想要解决传统节日的尴尬处境,必须在引导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营造合理的社会文化风气,把普通民众从浮躁的从众心理中拉出来,使大家能够更好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但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时光磨砺,一时之间难以在广泛的群众范围中取得好得结果。所以作为社会个体,作为大学生,我们也需要从自己出发。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我们充分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而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完美结合,我们更应当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弘扬文化,继承传统。这不仅可以避免传统节日形式和内容的割裂,更可以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让大家受到一场传统文化的熏陶。
当然除了认清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之外,节日文化也需要一个创新的建设过程,这项任务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义不容辞。对待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们应当认真设计,在秉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文化因素。而当我们真正了解传统节日习俗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在月光下,轻轻仰头,看轮轮光晕宛如飞天的嫦娥,在你慢下来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周遭的美好不再一闪而过,爸妈说的家长里短也让你倍感窝心,这时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就会渐渐在你的眼前呈现出韵味万千的美态。
中秋节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是像快餐,来得快去的也快。它停停走走几千年来到今天,像一砚浓墨,一点点晕开在时光的画卷上,深深浅浅,带着独特的中华古韵,只待清风吹荡,撇去那层商业迷雾,让我们再次看见那轮亘古未变秦时之月!
文/15食卫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