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年轻人的身上,这在以前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在我们的思维中是属于“老年病”,是进入中老年才会得的病。但是目前在国内出现的普遍情况就是,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中青年人群的生活负担越来越重,导致中青年不得不一直处于疲惫状态。体质也在不断的减弱,特别是心理压力。但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过程,所以很多年轻人处在健康透支的状况下,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换来了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
动脉硬化、脑中风、心肌梗死等慢性病是十几年、几十年的一个慢性发病的过程。这些病本来起源在童年,植根在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现在提前了,儿童得了成人病,成人得了老年病。2016年8月26日,我国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出:“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争取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那么,面对正在呈现低龄化的慢性病,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预防这些慢性病呢?
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问题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要预防
医学专家们认为,目前国内慢性病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他们认为造成年轻人患上慢性病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健康因素。第一是吸烟,包括二手烟的危害,都是导致年轻人得心肌梗死最大的因素;其次是不运动,进门就找电梯,出门就打车。现在的通讯是电脑、电视、网络,已经没有什么体力活动;还有就是有害饮酒,对人们来讲,能不喝酒尽量不喝,喜欢喝酒的要少喝。大量饮酒有很大害处,不光伤肝脏,还会让血压增高,甚至让不少人喝死在酒桌上。此外,长期大量喝酒还会导致心脏收缩、心率衰竭和心房颤动。最后还有一项造成年轻人患上慢性病的不健康因素,就是精神压力增大。这一点从目前抑郁症人数增加就可以看出来。
想要从根源上预防慢性病低龄化,当然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是控烟戒烟,公共场所不吸烟,二手烟的控制可以保障大多数人的健康权益;二是倡导运动,适当进行体力劳动。最近卫生部提出生理活动,号召公众多伸胳膊多动腿,养成爱动的习惯;三是减少过量饮酒,能不喝就不喝,能少喝就少喝。
身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方面,想要真正的健康还需要心理健康。针对目前越来越多年轻人心理出现各种不健康问题,医学专家建议,中青年人不要给自己强加过大的压力,要允许自己有缺陷,懂得接纳自己;允许自己犯点小错误;要学会拒绝。只有对自己负起责任,让自己身心健康,心情愉悦,才能对家人、对国家、对社会更好地负责任。
养生养心加养神
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向人们表述健康概念:健康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精神道德四个层面的良好和完满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不是肌肉发达,不是力气大,不是没有痛苦。健康包括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思想道德品质。
其实,我们在付出健康用来维持人际关系、用来拼命工作的时候,殊不知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才是绿色的GDP。20岁养成好习惯,40岁各项指标都正常,60岁没有病,80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一百岁,快快乐乐一辈子。这才是二十一世纪的健康新观念,随着我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超过一百岁的老人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很多,这就说明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有2.3亿人,高血脂患者有2亿多人,体重超重者有2.5亿人,糖尿病患者在2001年有2000万人,现在猛增到9240万人,还有1.5亿人血糖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无论增加多少投入,无论做多少都是杯水车薪。自身的健康需要我们自己做出更大的努力,首先我们没病得预防病,比如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等,然后是有病后别让病情加重、复发。要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就要提高体质、体能,努力做到不但没有病,而且抵抗力很强,不容易得病。
现代中医认为想要真正健康,养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养心和养神。养心就是让心态阳光、乐观、平和,养神就是要有理想、追求、品位和情操。健康实际上不是吃什么、喝什么,而是保持心态乐观,正确看待世界,拥有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该从这几方面做起,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节奏,并且保持心态乐观,以平和的心态去看世界。我们应该意识到,健康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