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给两波学生上课,然后发现上课的视角变了。大家都说现在给大学生上课难,因为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课的。久而久之就觉得是学生的问题。之前自己也觉得是学生的问题,所以结果就是他们爱听不听,反正不是我的问题。
第二遍看了《定投改变命运》(出版的版本叫《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以后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不听可能是学生的问题,但是绝大部分学生不听就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的问题了。有可能是很少一部分的老师讲课确实不行,但是很大一部分老师都这么说那么肯定也不是简单的老师的问题。老师讲课的内容自己肯定认为是有用的,如果老师自己都认为是没用的知识,那么老师肯定就不会抱怨学生不听,因为没用的东西听了也没用。那么为什么老师认为是有用的东西学生却不愿意听呢。到底是谁的错呢?其实老师和学生都没有错。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老师和学生对于“有用”这个概念的理解不一样。为什么老师和学生对于“有用”理解会差异这么大呢?其实是因为老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太大。特别是需要大量实践学习的知识中,老师因为已经大量地实践过了,所以他觉得这个知识很重要,太有用了。但是学生呢,完全零实践,让他去理解这个知识有用太难了。这个不能怪老师也不能怪学生,因为课程的安排就是这样的。那么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我认为还是有的。
首先还是要从老师的认知来说。老师如果总是想着学生不听就算了,随便讲讲就算了,那么损失的是谁呢?老师可能会觉得是学生的损失,因为这么重要的知识你们不听是你们的损失。但是其实对于老师来说损失的是他自己,他失去了提升自己讲课能力的动力,失去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动力。换句话说,别人的损失关你什么事呢?因为别人而让自己失去了继续进步的能力,这到底是谁的损失呢?所以如果你是关注自身成长的人,那么就不会因为学生不听就不再去提高自己的讲课能力。相反地更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讲课能力,如果下次学生开始听你讲课了,那么说明你进步了,你获得了更好的成长,这不是更好的方式吗。而且在学生和老师这两个关系中,老师的认知能力一般是更高的,所以更应该由更高认知能力的人去带动认知低一些的人吧。
作为一名老师,现在才想明白这件事情很惭愧,本来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的,可能会让更多的学生学的更好的,自己也本来可以变的更好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会让你看世界的方式产生完全不同,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吧。别操别人的心,管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方式。